白居易 :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接触到民间疾苦。立志苦读。父死母病后,靠长兄白幼文微俸持家,生活艰难。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八年,与元稹 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的重大问题提出治理方案。同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观刈麦》《长恨歌》作于此地。
元和二年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翰林。次年,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积极参政,上书论事。同时,写了大量的讽喻诗,推动了新乐府诗歌革新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却被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在江州,白居易写有《与元九书》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他虽对政治失望,但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吏隐”之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他描写闲静恬淡意境、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多了起来,讽喻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自大和三年至武宗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 唱和,时称“刘白”。白居易病逝后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 为其撰写墓志。
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白园的白居易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