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 :
1943年6月在重庆创刊,郭沫若主编,群益出版社发行。16开本,土纸印制。1945年10月终刊,共出6期。
刊名“中原”,取自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表明此刊虽侧重学术研究,但仍不忘抗日救国的宗旨。郭沫若在创刊号卷末《编者的话》中提出,刊物绝对公开,内容兼容并蓄,但是拒登在思想上袒护法西斯主义的文章,体现了刊物的爱国主义立场。撰稿人有茅盾、蔡仪、戈宝权、翦伯赞、冯沅军、胡风等。
《中原》创刊号封面
《中原》在内容上侧重理论批评,学术性较强。所载作品有对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探讨,如蔡仪的《论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项黎的《论艺术态度和生活态度》等。有对中国现代作家艺术家生平与创作的研究,如林辰的《鲁迅曾入光复会之考证》,徐嘉瑞的《聂耳的一生》。还有对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及外国文学艺术的研究文章,如翦伯赞的《清代宫廷戏剧考》,阳翰笙的《关于契诃夫的戏剧创作》,戈宝权的《莱蒙托夫的诗》等。还刊登了一些翻译文章,如杨刚翻译的《解放者:林肯传第四章》,戈宝权翻译的《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之研究》。发表的文艺作品较少,有艾芜的《在火车上》,严文井的《一个钉子》,田芜的《活在战斗里》,这些作品宣传了抗日救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