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18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收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吴公的推荐,任为博士,掌文献典籍。其时,贾谊不过20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但以见识和议论,赢得博士中年长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视,不到一年,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在长沙任职的三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文帝七年(公元前175),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而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来梁怀王骑马时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死去。
贾谊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的成分。刘向指出"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尹)管(仲)未能远过也"(《汉书·贾谊传赞》引)。
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篇,赋7篇,其文即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曾经西汉末年刘向校定,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错乱和散失,但基本可信。首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中的名篇。另一篇著名政论文《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载于《汉书·贾谊传》。据班固称,是他从《新书》58篇中选择"切于世事者"(《汉书·贾谊传赞》),经过合并删削而成,题目是后人安上的。贾谊的辞赋大多已亡佚。除《吊屈原赋》、《鵩鸟赋》外,刘向所编《楚辞》中收入《惜誓》一篇,作者题贾谊,但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则表示对作者"疑不能明"。
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过秦论》,开始为了说明秦国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强大,极力描写六国诸侯合纵抗秦的盛况,而在后面写秦朝的败亡时,又极力写陈涉的平凡以见亡秦的轻易,从而引出秦朝短期覆亡的教训,极其有力。作者抱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受到压抑,因而笔端常带感情,议论说理毫无顾忌,行文畅达而不浮浅,语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如《陈政事疏》的开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编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忧时济世的感情溢于言表,富于鼓动性。贾谊的散文对唐宋古文的写作有一定影响。鲁迅说:贾谊、晁错的奏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的辞赋,也饱含着作者济世的热情,抒发愤懑不平,具有感人的力量。当时汉代的新体赋──汉赋还没有形成,贾谊主要是采用骚体来写作,但在标题上已出现"赋"的字样。他的《鵩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同时也流露出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语言上虽多用四言句,句法比较整齐,但已趋向散文化,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吊屈原赋》是他赴长沙途中经湘水时所作,在抒发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被刘勰称为"辞清而理哀"(《文心雕龙·哀吊》)。由于贾谊在此赋中引屈原为同调,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对屈、贾都寄予同情,为两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即往往以贾谊与屈原并列,称为"屈贾"。
有《贾长沙集》,收入明代张溥编纂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近人刘师培有《新书斠补》2卷,《佚文辑补》1卷。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