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周刊

    《民俗》周刊 : 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间文艺》周刊,1927年创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由董作宾、钟敬文编辑。强调要"打破传统腐化的贵族文艺的旧观念","提倡新颖而活泼的民间文艺",促进"中国领域内的一切民族"的韵文、散文体裁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征集、整理与研究。
  《民俗》周刊,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 期暂时停刊。先后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任编辑。1933年3月复刊后,由容肇祖编辑,出至123期停刊。顾颉刚的《发刊词》说:"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故将原《民间文艺》改为《民俗》。并表明:"要把几千年埋没着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地发掘出来!""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文章内容广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而以谈论歌谣和传说故事的占多数。文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就一类传说、故事(如梁祝、王昭君、蛇郎、熊人婆等)或一类歌谣(如月光娘、山喜鹊等)进行探讨;另一种是就一个地区的歌谣或传说、故事议论开去。关于歌谣的文章,或多或少涉及歌谣的定义、内容、流传与演变;它与新诗的关系;儿歌的内涵;情歌中比兴、谐音双关手法的运用;以及各地歌谣的地方特色等。关于传说故事的文章,或多或少地谈论了作品的内容与分类,重迭运用多的结构特点,传说与史实的关系,型式分类法的评价,以及搜集整理等问题。研究方法多进行比较研究,有的通过历史的比较探讨作品的源流及演变,更多的是对故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还有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福建、台湾某些民歌相似的原因等等。


  《民俗》周刊发表有关风俗信仰的资料和文章共 300多篇。涉及面较广,知识较为丰富。对于有些问题还比较集中地进行了资料的征集和探讨。
  《民俗》周刊1936年复刊后,改为《民俗》季刊。直到1943年,陆续出版了2卷8期。先后由杨成志、钟敬文编辑。季刊更加侧重民俗学和民族学、民族志方面。
  《民俗》周刊16年中取得很大成绩。尽管所发作品、资料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尚有不足,但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事业。它在挖掘资料、理论建设、培养人才、扩大队伍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为宣传和建设中国现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科,以及促进其他边缘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刊作品、资料及研究文章,大多有一定参考价值。

为您推荐

明代词

明代词 :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至明代已经衰微。其原因,主要是由明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同时也与明词作家不专工、不当行相关。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推行封建专制政策,以八股取士,严格箝制人们的思想。所谓"以..

《民报》

《民报》 : 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月刊。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编辑负责人初为张继,其后为章炳麟,20期后为陶成章。共出26期,附《天讨》1册。   《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 民间文学专门性刊物。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1955年4月创刊,由钟敬文、贾芝、陶钝组成常务编委。1958年后由阿英任主编。初为月刊,1963至1966年改为双月刊。1965年曾出"增刊" 2期。"文化大革..

《明诗纪事》

《民俗学集镌》

《民俗学集镌》 : 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理论丛刊。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编。共2辑。第1辑作为《开展》月刊第10、11期合刊的"民俗学专号",1931年出版。第2辑始用《民俗学集镌》的刊名,于1932年出版,并在第2辑出版时,把..

《明词综》

《明词综》 : 明词总集。清代王昶编。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兰泉,又号述庵。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编成《金石萃编》160卷。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

缪袭(186~245)

缪袭(186~245) : 三国曹魏文学家。字熙伯。东海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境)人。建安中出仕,在御史大夫府供职,历事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世,官至尚书、光禄勋。   缪袭的作品多已亡佚,现存两篇比较完整的赋和数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