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1653~1713) : 清代散文家。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安徽桐城人。世居桐城南山,后人称为南山先生。幼年家境比较贫寒,20岁起即授徒以养亲。戴氏自幼力学古文,又以史才自负,喜好收集明代逸事。既穷而游,多愤时嫉俗之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已57岁。两年后,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有南明三王年号而遭劾下狱;又两年后被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
《南山集》中的论说文,如《老子论》认为老子所言,多"涉历世故之道",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为教主;《范增论》认为"定天下者必明于天下之大势,而后可以决天下之治乱";《抚盗论》认为"群盗"是"假手于文武大吏",这种官吏正是"国家之大盗";《史论》认为《史记》、《汉书》、《五代史》为良史,皆具特识。传记文章中有的表彰民族斗争中的忠贞烈士,有的歌颂甘居贫贱的隐逸人物,如《左忠毅公传》、《温滢家传》、《杨维岳传》、《朱铭德传》、《杨刘二王合传》等篇。《孑遗录》、《宏光乙酉扬州守城纪略》等,具有史乘参考价值。《游天台山记》、《雁荡记》、《龙鼻泉记》、《游大龙湫记》等,写山川景色颇细;《日本风土记》则记述了传闻中的一些日本国的风土人情和史事。
戴名世曾经说过自己的"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但"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与刘大山书》)。他著述的志愿未能完成,但《南山集》已显示出他的散文是沿着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发展,有其特色。戴名世论文,主张作文当以"精、神、气"为主,语言文字为次(《答张、伍两生书》)。他又以为文章之所以能够"传神",其要在于有"义理",而"语气"则是从属之物(《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他自己所作,既有"浩瀚纵横,雄浑悲壮"(萧穆《戴忧庵先生事略》),也有"空灵超妙"(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对于后来桐城派散文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
戴氏撰《南山集》16卷,初刻于康熙辛巳(1701)遭禁毁,已不可见。他死后100多年,其族人戴钧衡重行收集扩编,于道光辛丑(1841)刊行。后有各种翻印本。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