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

    杂剧 : 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经历了逐渐完备的过程而趋于成熟,到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杂剧进入了繁荣时期。
  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
  杂剧有三个构成部分:宾白、唱词、科介。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白"有韵白、散白;还有"带云"、"背云"、"内云"等名目,各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元杂剧是一种歌舞剧,因而"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打、歌舞以及音响效果等内容。唱词是杂剧中重要构成部分,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折一套。至元代后期才出现南北曲联套的形式。曲的排列有一定格式,但又有多样的变化,要求每一支曲子的音乐前后必需衔接。曲文要协律,符合曲牌规定的格律,平仄要和协。押韵以当时北方话为准则,方式为全套通押一韵,但可四声通协,韵字亦可复用。此外,曲文中可加衬字,并可利用丰富的对仗形式:偶句对、鼎足对、连璧对、隔句对、连珠对,等等,增加曲文的修辞色彩。
  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旦、净。每类中又可根据人物身分分为正末、外末、小末;正旦、外旦、搽旦等等。杂剧采用一人主唱方式,由正旦或正末为主角,全部唱词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根据主唱人是正旦还是正末,杂剧又分为"旦本"和"末本"。但一人主唱并不等于一个角色主唱,正旦或正末根据剧情需要,在某一折中,可以改扮另一角色,担任主唱。
  杂剧已经有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戏剧形式,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艺术基础。

为您推荐

《乐府雅词》

《乐府雅词》 : 词总集。南宋曾慥(?~1155)编。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居士。曾公亮裔孙,福建晋江(今福建南安)人。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学识广博。著有《高斋漫录》、《高斋诗话》等,均佚。编有《宋百家诗选》,亦佚..

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 :   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巩自称"家世为儒"(《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

《越人歌》

《越人歌》 : 中国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最早见于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奉使篇》。公元前 528年,楚国令尹鄂君子晳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

《韵语阳秋》

乐府诗体

乐府诗体 : 古代诗歌体裁。有广、狭二义:狭义指汉代乐府官署搜集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广义指包括两汉特别是魏晋以后历代文人作家仿制而不入乐的讽诵吟咏的诗歌作品,泛称乐府诗。"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

冯衍

冯衍 : 东汉辞赋家。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少时有奇才,20岁即博通群书。王莽时,冯衍辞不肯仕,后为更始将军廉丹掾,冯衍劝廉丹屯兵大郡,以待时变。廉丹不听,战死,冯衍亡命河东。更始二年,尚书..

藏族文学

藏族文学 : 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10个藏族自治州、两个自治县、一个自治乡,总共 387万余人(1982)。藏族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极丰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