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曾炘

    郭曾炘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历官至典礼院掌院学士。民国后,曾受聘为《清史稿》总纂。出身于累世簪缨之家,祖父郭柏荫官至湖北巡抚,他本人亦为时所重,张之洞尝叹曰:“百年来礼官能举其职者,郭某一人而已。”(陈宝琛《郭文安公墓志铭》)清廷以顾炎武、黄宗羲与王夫之从祀孔庙,郭曾炘之据理力争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庚子事变中忠谏被害的许景澄、袁昶等,亦因郭曾炘之疏请而得到平反褒恤。八国联军入侵之际,与张之洞等东南疆帅往复策划,促成了《东南互保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以后,以前朝遗老自居。民国十八年(1929)病逝,逊清皇室予谥“文安”。生平事迹见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郭则沄《先文安公行述》、陈宝琛《郭文安公墓志铭》(《沧趣楼文存》下卷)及王树楠《郭文安公神道碑》(《陶庐文集》卷二十)。

作为一名博洽多识、崇尚实学且讲求经世致用的官员,郭曾炘早年并未措意于文学。清朝被推翻后开始寄情吟咏,抒发感时怀旧之情。其论诗主性情与学问合一,反对徒讲声律,亦无宗派门户之见。强烈的济世热忱与忧患意识使他对杜甫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所撰《读杜札记》为近代杜诗学名著;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不仅取材隶事,典雅工切,气势深稳,而且能以“见闻翔实,寓史于诗”(《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十二),堪为“一代献征之所寄”(陈宝琛《郭文安公墓志铭》),是刻意学杜而深有会心的。徐世昌谓郭曾炘“深于杜诗”,所作“不必规矩趋步,而神与之合”(《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二),是为笃论。另有《杂题国朝诸名家诗集后》组诗122首,论及清初至道咸间的125位诗人,多有透辟之见,不啻为一部清代诗歌史。

郭曾炘一生著述颇丰。民国二十三年(1934),其子郭则沄辑刻《侯官郭氏家集汇刊》,收入其所撰《匏庐诗存》9卷、《匏庐剩草》1卷、《再愧轩诗草》1卷、《郭文安公奏疏》1卷、《楼居偶录》1卷、《邴庐日记》2卷及《读杜札记》1卷。《邴庐日记》另有钞本7卷存世,与郭则沄整理的2卷家集本在内容上互有增损改益,但卷帙、字数远超后者,更接近郭曾炘日记原稿,史料价值亦更高。《读杜札记》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的排印本。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谢海林整理、点校的《郭曾炘集》,收录于“清代诗人别集丛刊”第一辑。

《读杜札记 》封面

为您推荐

王守恂

王守恂 : 天津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二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三十年充法律馆纂修,次年出洋考察刑律,归国后调巡警部。宣统二年(1910)放河南巡警道。入民国后曾任职内务部。民国六年(1917)简会稽道尹,调..

高旭

高旭 : 江苏省金山县张堰(今属上海金山)人。为人“敏而好学,晨夕攻读,自经史词章,以及百家诸子,罔不参稽博考”(高镠《高天梅先生行述》)。早年支持维新变法,后转而支持革命,矢志推翻清廷,再造新邦。清光绪二十..

《诗镌》

《诗镌》 : 原为《晨报副镌·诗镌》,作为《晨报》副刊《晨报副镌》的一个专栏,出版时被题为“诗镌”。因徐志摩在专栏第1号刊发的《〈诗刊〉弁言》中,将专栏称为“诗刊”,所以又称《晨报副镌·诗刊》。于..

君子风雅

吴保初

吴保初 : 安徽庐江(今合肥)人。故居在庐江县城南之沙湖山,家有北山楼,因以“北山楼”名其诗集,故又称为北山先生。因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支持维新,时人称为“清末四公子”。其父系淮军将领、广东水师..

林庚白

林庚白 :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4岁能文,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1909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与同学梁鸿志、姚鹓雏、汪辟疆和在京的前清遗老陈宝琛、郑孝胥、陈衍等人结诗社、敲诗钟、相酬唱..

夏敬观

夏敬观 : 江西新建人。早岁从经学大师皮锡瑞学习经学。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两应会试不第,纳粟为内阁中书,以知府分发江苏。二十八年入江宁布政使李有棻幕办理清税督垦局,又受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托兼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