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学 : 壮族有1337万人(1982),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000多年前曾出现过一种"土俗字",但只在一部分区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也有壮族知识分子用汉文创作的书面文学。其中口头文?г丛读鞒ぃ谌莘岣弧0?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等。
壮族民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溪洞人李士元口述采录的叶限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灰姑娘"型故事。现在壮族民间仍然流传的民间故事达架和达仓,与《叶限》故事极为相近。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反抗精神。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壮族居住于祖国南疆,对保卫边疆曾作出过卓越贡献。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左右江苏维埃革命斗争,都有大批壮族优秀儿女踊跃参加,因而反映这一现实的近代革命故事和革命民歌也很丰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这和壮族有歌圩对歌习俗有关。民歌,壮语一般称作"欢",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族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但都按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加工改造过,《梁山伯和祝英台》即为壮族化了的长诗。汉族已失传的作品,如《文龙与肖尼》等,也在壮族民间广泛传唱,留存至今。
壮剧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已有两百年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属清嘉庆年间,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也有来自汉族粤剧、彩调的移植剧目。曲调多在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演出时往往台下观众和声,形成一片歌海。代表性的剧目有《宝葫芦》、《红铜鼓》、《百鸟衣》、《侬智高》等。
壮族地区的不少文化遗产,如《六丘和达七》、《白马姑娘》等许多长诗多是在巫师的手抄经书中保存下来的。壮族说唱《巫论》,今通译作《末伦》,也是由巫婆颂神的说唱词演变而来,用说唱方法表现长篇叙事诗的内容。
壮族的作家文学有着反对农奴制、土司制和封建压迫剥削的传统,与汉族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明清以来,出现过不少壮族诗人,他们大多用汉族旧体诗词的形式写作,韦丰华的《宾阳杂感》、黄焕中的《苦农行》、黎申产的《朱仙镇道上书所见》、黄君钜的《易门任内感事》都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不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农赓尧、韦天宝、郑小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作家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一支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陆地以其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韦其麟以其长诗《百鸟衣》在壮族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