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说

    格调说 : 中国古代的一种论持主张。为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和清代沈德潜所提倡。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如《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所说"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辩则律清",就是从这两方面着眼的。在唐代以后的诗歌理论中,常常谈及诗的"格"、"调"。如唐代皎然《诗式》提到"格高"、"体贞"、"调逸"、"声谐";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提到"意格欲高","句调欲清、欲古、欲和";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等等。这些诗论家都很重视诗的格调,但还没有把它作为论诗的决定性环节。到明代前后七子,才把格调作为一个决定性环节来构成他们的诗歌理论。
  前后七子的诗歌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格调在他们的诗歌理论中都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强调"格古,调逸"(《潜虬山人记》),称"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他们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重要环节。李梦阳还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缶音序》)王世贞也说:"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宋诗选序》)他们认为,汉魏及盛唐以后,诗的格调下降了。所以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从格调入手去模拟汉魏盛唐的诗歌。
  前后七子的格调说是为反对明初台阁体的萎弱诗风而提出的,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它的实质是提倡拟古主义,所以很快就受到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批评。到了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又从诗歌美学的理论高度,继续对前后七子的格调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沈德潜曾是叶燮的学生,但是他在诗歌理论上背离了叶燮,重新提倡格调说。沈德潜对前后七子十分推崇。他称赞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力挽颓澜",使"诗道复归于正"。他对钱谦益贬低王世贞、李攀龙表示不满,说:"披沙大有良金在,正格终难黜两家。"(《论明诗十二断句》)他写了《说诗晬语》,并且编了《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几部诗选,加上评语,更加系统地宣扬格调说。他强调作诗者必须"学古"和"论法",并根据"去淫滥,以归雅正"的原则,在诗歌的体、格、声、调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许多规则。
  同前后七子一样,沈德潜虽然强调格调,又认为"忠孝"和"温柔敦厚"是格调的最终依据,很强调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对于格调的重要性。他强调"学古"和"论法",对诗歌的体格声调作出严格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诗歌内容体现"温柔敦厚"的宗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规范。这才是他所倡导的格调说的实质。只要诗歌的内容符合"忠孝"和"温柔敦厚"的原则,那么它的格调就一定是雅正的。
  沈德潜的格调说提出后,遭到许多人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是提倡性灵说的袁枚。袁枚的诗论虽也有很多弱点,但他对格调说的批评却相当雄辩,他同沈德潜论战的几篇文章,也写得痛快淋漓,很有说服力,沈德潜的格调说于是逐渐趋于衰颓。

为您推荐

高旭(1877~1925)

高旭(1877~1925) : 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松江创办《觉民》杂志。三十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江苏分会会长,创办《醒狮》杂志。三十二..

《古今风谣》

《古今风谣》 : 古代民谣集。明代杨慎编纂。杨慎,文学家,著述除诗文外,杂著100多种。杨慎喜欢论诗,著有《升庵诗话》,对民歌民谣也很重视。《古今风谣》的选辑,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成果之一。   《古今风谣》共2卷..

公刘(1927~  )

公刘(1927~  ) : 现代诗人。原名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27年3月7日生。1948年在香港参加地下全国学联工作,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以公刘、龙凤兮、扬戈等笔名在《群众》、《正报》、《华商报》、《文汇报》等报刊..

《古诗十九首》

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 : 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参加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

高文秀

高文秀 : 元代戏曲作家。东平(今属山东)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详考。曾为府学生员。早卒。《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他一生短暂而创作颇多,据《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载,计有杂剧32种,数量..

古赋

古赋 : 赋体的一类。指先秦两汉时的赋。   作为《诗经》"六义"之一的"赋",是铺陈叙述的意思,与"比"、"兴"同属于诗歌艺术表现方法范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赋"是从春秋时代士大夫赋诗活动发展出来的。赋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