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文艺生活》 : 现代文艺月刊。1941年 9月15日创刊于桂林,司马文森编辑,文献出版社发行。1943年7月15日出至第3卷第 6期后停刊。共出版18期。1946年1月1日于广州复刊,出版光复版第 1号。司马文森、陈残云编辑,文艺生活社发行。1946年7月1日出版第 6号后,因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迁到香港出版。1948年 1月出至第18号后,宣告停刊。1948年2月于香港复刊,出版海外版第1期。司马文森、陈残云编辑(第 6期起署司马文森编辑),文艺生活社发行。海外版第1至7期附有副刊。1949年12月25日出至第20期后停刊。1950年2月1日于广州复刊,出版穗·新一号,司马文森主编,文艺生活社发行。1950年7月出至第6号后停刊。从创刊至终刊共计出版62期。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版,创作、翻译和评论三者并重,创作占有主导地位,发表了夏衍、司马文森、田汉、艾芜、沙汀、何其芳等人的作品。翻译作品方面,发表了"德苏战争特辑",包括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爱伦堡等人的作品。还刊载了巴尔扎克、普希金、高尔基、契诃夫以及雨果、惠特曼、马雅可夫斯基等作家的作品。连载的"苏联工厂史"译文,是第一次较系统地把这种形式介绍给中国读者。评论比较偏重于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评述,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减弱了刊物的战斗力。
  抗战胜利后在广州出版的光复版,是以"坚持和发展争民主自由解放斗争的文艺宣传和动员"(穗·新一号:《复刊词》)为任务,强调刊物要"做到迅速反映现实","替民众说话,向一切反民主的势力投枪"(光复版第4号:《编者书简》);同时,把努力"反映西南各地人民的生活",成为西南和南洋一带"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园地"(光复版第8号:《编后小记》),作为实现刊物"地方化"的目标。刊物与现实斗争的联系、战斗力和地方特色等,都明显地得到加强。比较重视迅速反映现实斗争,有战斗性的杂文,开辟了"杂文集"专栏,刊出聂绀弩、田汉、陈残云、司马文森等人抨击时弊,借古讽今的杂文。第 7号迁香港出版后,杂文作品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刊物上还经常发表独幕剧和报告文学等能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先后刊载"独幕剧专号"、"活报、独幕剧"专号,以及"独幕剧选"等,发表了黄谷柳、章泯等人多种形式的小戏剧,这些剧作在反内战、争民主自由的政治斗争中,被广泛地搬上舞台或街头演出,报告文学作品也以反映现实斗争为特色。文艺评论明显地得到加强。郭沫若、茅盾、何其芳等人根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撰文阐述对于文艺问题的意见,都涉及到国民党统治区文艺运动的任务和方向。黄药眠的《论约瑟夫的外套──读了〈希望〉第一期〈论主观〉以后》和《论文艺创作上的主观与客观》,是最早对《论主观》为代表的文艺思潮提出批评的论文。还有司马文森、巴人等关于"南洋文艺"的论文,"文艺月谈"专栏里匕首式的小评论等,整个评论工作既有战斗性又比较活跃。
  1949年 2月在香港出版的海外版,明确了"以培养西南及海外的文艺新军,散布民主文艺种子,团结广大青年文艺爱好者,为我们的工作目标"(第10、11期合刊:《"文生"一年》)。把"地方化"列为努力的方向,重视培养新作家。同时,"欢迎斗争性和现实性强的报告、速写、文艺通信等轻骑作品"(第 1期:《编后记》)。
  刊物"地方化"是海外版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在理论和创作上都有所反映。郭沫若、夏衍、静闻、黄绳等人,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展西南和南洋一带华侨的文艺运动的意见。发表了一组"马来亚人民抗敌记",以及楚怀南、杜埃等反映南洋一带人民和华侨斗争生活的报告文学等,刊物上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方色彩。
  海外版注重培养文学青年,发表新进作家的创作。先后刊出"青年文艺创作竞赛入选专号","文协入选独幕剧专号"等,出现了不少新的作者。这时期大力开展的"文艺生活社"社员活动,后期发起的文艺通讯员运动,都是以文学青年为主要对象。与此同时,独幕剧、报告文学和杂文等,迅速反映现实斗争的文艺形式,仍然受到重视。文艺评论方面,夏衍、黄药眠、茅盾、冯乃超等人都发表了引人注意的文章。从1950年 2月份起,于广州复刊后,海外版遂宣告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广州出版的“穗·新版”,明确刊物的"任务"是:"一,积极参加人民解放斗争及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建设。二,肃清为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文学及其在文学上的影响。三,发展工农兵文艺,扶植及培养华南的文艺干部,建设新华南文艺"(《复刊词》)。刊物上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反映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新人新事,作者"大都是随军南下参加解放军的同志们"(第6号:《〈文生〉半年》)。报告文学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军南下故事选"等,生动地记叙了建立新中国过程中的战斗和欢乐。戏剧作品多数是集体创作的形式。
  《文艺生活》从创刊至终刊,长达10年时间,横跨三个时期,经历新旧两个社会,始终追随时代潮流前进,在国内,尤其是后期在华南地区,港澳和东南亚一带,产生广泛的影响。

为您推荐

《文艺建设丛书》

《文艺建设丛书》 : 现代文学丛书。文艺建设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共30种。所收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收散文、诗歌和文艺论著。自1950年5月至1952年5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

文艺家传说

文艺家传说 : 关于文学艺术家的民间传说。它是人民通过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审美观念,根据历史上实有的某些文学家、艺术家的生活经历、艺术成就以及他与人民的密切联系,进行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其中有一些可能..

吴伟业(1609~1672)

吴伟业(1609~1672) :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

吴少微

《吴骚合编》

《吴骚合编》 : 散曲选集。全名《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系合《吴骚一集》、《吴骚二集》、《吴骚三集》编选而成,故名。晚明张楚叔、张旭初编选。楚叔名琦,号骚隐居士,又号白雪斋主人,武林(今浙江杭州)人。精..

吴勉的传说

吴勉的传说 : 侗族民间传说。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及湖南、广西等地区。吴勉是明洪武年间的侗族、苗族人民起义领袖,曾率义军抗击官兵、打击官府,声势浩大,后被统治者镇压。传说中的吴勉和他领导的起义..

吴汝纶(1840~1903)

吴汝纶(1840~1903) : 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官直隶深州、冀州(今均属河北)知州。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执教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