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 :
四川富顺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四年春,加入康有为所开的保国会;七月以湖南巡抚陈宝箴荐,加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八月政变作,刘光第被逮,与谭嗣同、杨锐等同赴难。
天资聪敏,家贫而不废读,于学兼采汉、宋,“工为古文,雄厚肖昌黎。诗学少陵,时辈罕与抗手”(高楷《刘杨合传》)。文多有论及时政、慷慨陈词者,旨在救亡图存,革除弊政,振奋民情,如《甲午条陈》《论〈校邠庐抗议〉》等。其《杂说》数篇,从文题到寓言形式、讽谕内涵,都得韩愈《杂说》精义。还有一些论学文字,如《都门偶学记》以为“文胜则多伪”,强调文字须真,“文能含蓄”,都表达了治学治文的独到理念。
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胡先骕称其诗“不但为六家(戊戌六君子)之冠,近世亦鲜有能过之者”(《评刘裴村〈介白堂诗集〉》)。诗歌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同情天灾人祸对底层百姓造成的不幸,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城南行》《美酒行》《万寿山》《庚寅五月京师大雨溺水》等指陈时事,针砭权贵,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切肤之痛。刘光第更关注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摧折和欺侮,以诗笔诉说英法联军洗劫京师、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给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不尽万方臣子恨”“苍茫家国无穷意”(《送宋检讨育仁充英法等国参赞》)的外患忧虑和爱国情怀。其《杂诗二十首》,影射慈禧太后专擅独权,祸国害民。刘光第“性喜游览,家居即游峨眉、方山诸胜。既入都,凡西山胜迹,靡不至”(高楷《刘光第传》)。其峨眉游览诸诗,缒幽凿险,风格荒怪奇伟,赢得了千古独步的盛誉。
刘光第身处宋派诗盛行的时代,有论者以为刘诗亦近宋体(由云龙《定庵诗话》)。但不同意见者如胡先骕认为“取法汉魏三唐而不逮于宋”(《评刘裴村〈介白堂诗集〉》),汪国垣则将刘推为“西蜀派”领袖,称“此派诗家,体在唐宋之间”(《近代诗派与地域》)。大体上,刘光第以宗杜拟杜为其诗学基本点,兼学陶渊明、鲍照、李白、王维、苏轼等,加以尚真情、重现实,形成了其诗的“少陵意境”(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而“其情景交融者固已风骨高骞,即专写景者,亦复深秀雄健,各极古致”(钱仲联《梦苕庵诗话》)。
其诗文有《介白堂诗集》《衷圣斋诗文集》,张元济将刘光第诗收入《戊戌六君子遗集》。1986年中华书局整理、编辑刘光第诗文成《刘光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