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传说

    人参传说 : 长白山地区关于人参和挖人参的传说。关于人参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运斗枢》的记载。南北朝时,已把人参和治病联系起来,形成传说的简单情节。《梁书》(卷五十一)记载,陈留孝子阮孝绪,因母病到钟山采参,鹿引获此草,服之遂愈。《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亦载:"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但一人参枝首,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一,如人体状,去之,后呼声遂绝。"至唐时,发展为"草妖"、"地精"的说法;有的还把人参说成能医治"鲁钝"和可以益寿的"褐衣老翁"。
  近代大量人参传说流传在东北长白山地区。它主要是从事挖参的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旧的盛传不衰,并不断产生新的故事。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参传说和清代以来山东、河北等地流民开发关东地区的历史背景有关。这些传说从多方面反映了挖参人的善良、勤劳、互救互济、不畏艰辛等优秀品质。有的传说,鞭笞了那些忘恩负义的贪心者。特别是反映参农在封建官府及地主阶级层层盘剥下的种种苦难和反抗。如《棒捶雀与赶山王》、《人参姑娘》、《童子参》、《刺官棒》等,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人参传说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故事往往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如善良的老把头神会帮助挖参人挖到宝参;美丽的参姑娘会和年轻的挖参人结成伴侣;毛驴参可以不吃草料而为穷哥儿们开荒种地;龙参放到水里,河水就能长流不息,消除旱灾;深山的梅花鹿,林间的雀鸟,乃至一草一木,都会成为挖参人的忠实朋友和生活助手,人参也大都被人格化了。人参精的形象直接取自人参宿根酷似人形的特点。在故事中被描绘为穿红肚兜的小孩、头插红花的美丽姑娘、善良的白发老翁等。他们以优美的形象,善良的品质,神奇的魔力,出没于深山密林,帮助辛苦的参农战胜敌人,发财致富,或获得爱情、健康和幸福。在艺术上,人参传说一般构思奇特,情节比较曲折,形象生动感人,富有民族风格和美学价值。

为您推荐

萨都剌(1305?~1355?)

萨都剌(1305?~1355?) :   元代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蒙古族人。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有功勋,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所以萨都剌的生地为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剌的生..

《全五代诗》

《全五代诗》 : 五代十国诗歌总集。辑者清代李调元(1734~?)。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著有《童山全集》、《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等。..

茹志鹃(1925~  )

茹志鹃(1925~  ) :   现代小说家。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 9月13日生于上海。幼年丧母失父,跟随祖母度过困顿的童年。1943年冬随兄参加新四军,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55年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任编辑。1958..

《人民文学》

《全唐文》

《全唐文》 : 唐五代文总集。清代董诰等编,修成于嘉庆十九年(1814),收唐五代作家3000余人,文18400余篇,共1000卷。以清廷内府所藏钞本《唐文》 160册为底本,并采辑《文苑英华》、《唐文粹》、《古文苑》、《永乐..

柔石(1902~1931)

柔石(1902~1931) :   现代小说家。姓赵,名平福,后改名为平复。柔石是其笔名。浙江省宁海县人。1902年 9月28日生。父亲开小店谋生。因家境困难,柔石10岁才入学。1917年赴台州,入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不久退学,在..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 见王国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