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钰 :
江西吉水(今属吉安)人。祖上曾跟从刘清之学习朱子之学,郭钰亦固守家法,心许理学。壮年时胸怀奇志,遭逢元末战乱,愁苦不得志,故而隐居不仕。虽穷困潦倒,然对元廷忠心耿耿,急切盼望元军能平定叛乱,甚至曾投笔从戎,报国效力。明朝建立以后,以忠义自期,神往不食周粟的商遗民伯夷、叔齐,以“耳聋足躄”为借口,拒绝明政府的征召,布衣终老,可见其对朱明政权的抵触态度。综观郭钰一生,与之相伴的始终是贫困和无奈,虽在颠沛流离、饥寒穷困之际,但郭钰仍穷而不愁,潦而不倒,“穷饿终身而不悔也”(罗洪先《郭静思诗集序》,《静思先生诗集》卷首,重印康熙刻本),保持了一个儒士文人的节操。现存郭钰传记资料极少,从其诗集可知其生于1316年,集中明确标有时间的最晚的一首诗作于洪武九年(1376),其卒应在此年之后。生平见《元诗选初集》辛集,《新元史》卷二三八有传。
郭钰今存诗600余首,其风格清丽有法,格律整严,当时人罗大已便谓其“规矩音节尽出唐人,而不拘拘焉拟规以为圆,摹矩以画方,而自得之妙,固在言外”(罗大已《郭静思先生诗集叙》)。诗中佳句时出,清顾嗣立《元诗选》摘其五七言数十联,十分推重。又因郭钰亲历元末动乱,耳闻目睹战乱流离之状,所作诗歌皆有感而发,多慷慨愁苦之辞,如“吞声强起添牛衣,接迹不如投蚁穴”“奈何贫病相驱迫,少壮几时头欲白”(《春夜寒》)、“情知青史无名姓,短策犹期报国恩”(《道逢八十翁》)、“寒饿良细事,大义有是非”(《柬王志元四首》)等,展现了普通士人在战乱困顿中的无奈和操守,读之令人慨叹。诗中所言时事,皆为郭钰亲睹,如《悲庐陵》前有长序,详细叙述了吉安城两次沦陷的经历;《征妇别》则可见当时群雄混战,壮丁不足,强征妇人入军的情形;“中朝将士论功赏,让与江南一白丁”(《题庐陵义士罗明远传后》)、“百年节义仗贤豪,一死翻怜女子高”(《同周雪江题刘氏贞女诗卷》),则对死于对抗强梁的义士、贞女给予崇高的赞颂,同时对“今日卖降人,昨朝清议子”(《悲庐陵》)的投敌官员加以辛辣嘲讽。四库馆臣谓其诗“足以补史传之阙”,清末俞樾亦以“诗史”称之,确有见地。又如《小除夕》《寄从弟铨》《感怀》诸篇,沉郁悲凉,凄婉动人,颇有杜甫余韵。
郭钰生前曾整理自己的诗文,但直到180多年后的明嘉靖四十年(1561),其诗集《静思先生诗集》才由八世从孙郭廷昭编纂刊刻。其后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和抄本流传,内容大略相同,卷数则有2卷与10卷之分。常见的有重印康熙五十三年刻本《静思先生诗集》2卷、《四库全书》本《静思集》10卷,以及清抄本若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