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

    芦笙 : 芦笙,是流行于我国西南苗、瑶、侗、壮、彝、佧佤、畲、水、仡佬、崩龙、拉祜等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的历史也相当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宋代。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卢沙(即芦笙),瑶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说它“状类箫”,是指它像排箫,由八根长短不齐的竹管排在一起,贯穿在一根很长的横置竹制吹管上,这个形制和今天的芦笙已经非常相似。芦笙的称呼,最早见于明代的文献,明代倪辂在《南诏野史》中记载,滇中(今贵州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代《苗俗记》还记载说:“每岁孟春……男女皆更服饰妆,男编竹为芦笙,吹之而前,女振铃继于后以为节,并肩舞蹈,回翔婉转,终日不倦。”这种风俗,一直到现在,仍在贵州、云南、湖南一带的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
芦笙的原理和笙基本上是一样的,现代的芦笙是将长短不齐的竹管插在笙斗中,竹管的根部有铜质簧片,管上距笙斗一寸左右有指孔。演奏时,用嘴吹或吸笙斗上的吹管,手指按音孔发音。管的长短不一,发音的高低也不一样。芦笙可以吹奏单音,也可以吹奏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等双音以及和弦。
现代的芦笙一般为五管、六管、八管、十管,最常用的为六管。近年来经过改革的芦笙也有多达十九管和二十一管的,使其音域变得宽阔,音量也更大。
芦笙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管长可达六七十厘米,小的管长则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它们的吹管比笙的吹管长得多,这主要是便于吹奏者边吹边舞,手可以伸得长些,舞姿也就优美一些。
芦笙演奏的最大特色,是吹奏者边吹边舞,这种舞蹈被称为“芦笙舞”。
苗族的芦笙舞,又称“踩堂”,现在仍然是苗族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不过现在女子大多是徒手,不再振铃。在节日期间,芦笙舞的规模很大,芦笙手上百一齐吹奏,真可谓声振林木。而参加舞蹈的人更上成百上千,大家围着芦笙手,层层环绕,按逆时针方向尽情歌舞,蔚为壮观。在“跳花”“跳月”时,青年们还通过芦笙舞选择对象、寻找爱情。
湖南侗族芦笙舞,又称“踩笙堂”,一般在节日表演,男子吹芦笙在前,女子持折扇或彩帕随后,边歌边舞,情绪热烈。
水族的芦笙舞,则多在每年九月水族新年时。也是男子吹芦笙舞于前,女子持花手帕舞于后。不过它的动作带有模仿性,主要模仿行船、骑马、射猎或水牛滚塘等劳动生活场景。
在苗、侗等少数民族中,流传于民间的芦笙乐曲很多。侗族有一百多首,常用的都有三十多首。苗族传统的芦笙乐更多,有一些“大谱”,长达三十多段,芦笙叙事曲《诺德仲之歌》,就是根据流传于贵阳谷立一带、歌颂民族英雄诺德仲多段体同名民间乐曲改编的。

为您推荐

京胡

京胡 : 中国的戏剧,大多是以音高相尚的,尤其是早期京剧(大家只要跟着电视或唱片中京剧演员的演唱唱一下就会明白),传统的胡琴不能很好地与之相匹。大约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胡琴的基础上改..

铙、钹

铙、钹 : 铙和钹是非常相近的两种乐器,正因为太相像了,所以又连称“铙钹”。 铙和钹都是一对金属圆片,中间凸起,各有一条钹巾系在中央,演奏时手持钹巾将两片对击。它们的区别有于,铙中间凸起的部分..

施卓勒恋歌——彝族叙事长诗

施卓勒恋歌——彝族叙事长诗 : 彝族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元阳、绿春、石屏、建水、个旧、蒙自、金平、元江、墨江、江城、新平、双柏等县彝族地区。佚名撰,抄本,线装。开本高28.5厘米,广23..

葫芦笙

高胡

高胡 : 在拉弦乐器这个大家族中,有一款与二胡最相似,乍看起来几乎难以区别的乐器,它就是高胡。 高胡就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因为它是广东音乐中最重要的特色乐器之一,所以又叫“粤胡”或“南胡”。它..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 丝竹,是一种民间的器乐合奏形式,因主奏乐器以丝弦类乐器和笛、箫等竹类吹管乐器为主而得名。它的前身,有人认为就是明代流行于苏州地区的“弦索”。丝竹因地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风格..

云锣

云锣 : 锣是一类乐器的总称。无论大小,外形都和一个圆盘相似,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将音高不同的小铜锣编排起来,悬挂于架上,可以演奏旋律,称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