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履芬 :
浙江江山人。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咸丰七年(1857)捐户部主事。光绪五年(1879)代理嘉定知县,因为民雪冤与两江总督沈葆桢不洽,含愤自杀,巡抚吴元炳闻其为雪民冤而死,从厚殓恤。
刘履芬为文仰慕汉魏六朝,师法洪亮吉,遒丽宕逸。骈文继承以洪亮吉为首的常州骈文派传统,清新流丽,潜气内转。好友谭献在《复堂日记》中评曰:“亡友刘履芬彦清《古红梅阁遗集》,骈俪源于洪北江(洪亮吉,号北江),而植体清素,不为恢张,有幽咽潜转之妙;虽骨干差柔,音辞未亮,要自检点,情文不匮。”肯定其骈文体清。光绪十四年,张鸣珂编选《国朝骈体正宗续编》,收录晚清56位作家文149首,刘履芬入选5首,名列第4,可见其在晚清骈坛的地位。清末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评曰:“文仅三十一篇,胎息于洪北江,简贵修洁,虽才力少弱,未宜长篇,而古藻盎然,善言情状。”指出了其骈文才力稍弱但风格古质及善于抒情的优点。
刘履芬的词风更似浙西派,近朱彝尊,而以姜夔、张炎为宗。又应好友潘钟瑞等人的邀请加入吴中词社,对吴中词派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他精通音韵词律,熟悉经史诸子,词多用典故,讲究格律和音乐美。多应酬赠答之作,表现离愁别绪和闺阁情思,抒写个人情怀。他亲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灾难,流徙大江南北,目击军情弊端,家室摧毁,好友丧亡,故有的词反映时事,情感凄恻,如《金缕曲》二首描写战乱使得人们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情景,真实感人。他没有浙派词人的空虚之弊和专以咏物为能事,而是在守律的前提下注重立意和比兴寄托。〔水龙吟〕《自题写秋心馆图》抒发自己的哀怨失落,叹老嗟卑,自然感人。谭献在《复堂日记》中称其“填词名隽,不肯为姜、张所囿”。但抒发自己沦落之感的词较多,内容相对单调,给人以雷同之感,这也是晚清词坛创作的通病。其《鸥梦词》74首被陈乃乾收录到《清名家词》(第10册)中。
刘履芬还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同治七年(1868),他担任苏州书局提调,亲自动手担任校阅、版本考证等工作,手批东观阁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有眉批、行侧批、底批900余条,虽大部分是抄录王希廉、姚燮的,本人的少,难以与王希廉、姚燮、张新之、陈其泰等人批评《红楼梦》的成就相比,但他汇集如此多的批语,有利于对姚燮等人的红学思想深入研究。这些批语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艺术、隐语、命名以及疏漏等,都有较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但不免受“隐秀金瓶梅”说的影响,过于喜欢追索男女风月之隐,明知高鹗是续书人,却又把一百二十回当作整体作为论说根据。还编有《古红梅阁书目》,著录图书400余种,其中有日本刻本、精批校本、抄本、稿本。
著有《古红梅阁集》8卷,卷一和卷二为骈文,共有56首;卷三至卷六为古近体诗,共有277首;卷七“旅窗怀旧”有绝句70首;卷八“鸥梦词”为长短句74首,后有附录6则,分别为:书后、家传、墓志、哀辞、哀诗和行述,有清光绪六年苏州刻本。《清代诗文集汇编》703册据此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