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 晋 王珣

    伯远帖 晋 王珣 : 乾隆的书房取名叫 “三希堂” 。原因之一,是因为三件异常珍贵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真迹。
王珣,字元琳。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卒于安帝隆安四年(400)。是东晋名相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学习的是王氏家传书法。《宣和书谱》说: “珣三世以能书称,家范世学。珣之草圣亦有传焉。”相传他曾梦见一人,授以如椽大笔,此后他书艺大增,并称: “此当有大手笔事。”人们熟悉的“大手笔”典故即出于此。
《伯远帖》是王珣给亲友的一通书函。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布局合理,用笔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董其昌评说:“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姚鼐称赞它“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 。

(晋) 王珣 《伯远帖》


此帖经北宋内府收藏,后流入民间。乾隆年间入内府,乾隆皇帝视其为无上之宝,将此帖与《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专设“三希堂” 。
辛亥革命后,溥仪携文物出逃,《伯远》 《中秋》二帖也在其内。后流落民间。20世纪40年代末与《中秋帖》一起流入香港,被典当给一家外国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以重金购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行书。晋王珣书。纸本。因首有“伯远”二字,故名《伯远帖》。纵25.1厘米,横17.2厘米。纸墨精良,至今依然古色照人,被评为 “天下第四行书”。

为您推荐

张迁碑 汉 佚名

张迁碑 汉 佚名 : 看惯了波磔分明的汉碑,乍一见《张迁碑》,是会大吃一惊的。是隶书,又有点像篆书,有波磔而又极不规整; 有沉雄之态而无秀美之姿。后人看重此碑的,一是“古意”,也就是承上; 二是方..

玄秘塔碑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唐 柳公权 :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学过柳书的人一定会有一个感受——难。书到柳公权,已经把楷法推到极致,一点一画,一笔不苟,笔力挺拔,法度森严,临习极为不易。《玄秘塔碑》,是柳书..

龙藏寺碑 隋 佚名

龙藏寺碑 隋 佚名 : 隶书、魏碑向楷书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南方秀媚书风和北方刚劲书风的融合也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过渡与融合,在南北朝后期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着,尤其是庾信、王褒等南方文人和书家到..

居延汉简 汉 佚名

礼器碑 汉 佚名

礼器碑 汉 佚名 : 学习文学史的时候,会注意到,著名的汉乐府民歌,没有西汉的作品,全是东汉的诗篇。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著名的汉隶碑刻,除近年出土的极少数几块残石以外,全都是东汉的作品..

曹全碑 汉 佚名

曹全碑 汉 佚名 : (汉) 佚名 《曹全碑》 《曹全碑》无疑是汉隶中的名碑,但历来就有争议。美之者比之为“行书之《兰亭》”,诋之者之谓其纤秀柔靡,如女郎所书。所以历来学隶书,都不主张以《曹全碑..

颜勤礼碑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颜真卿 :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重要书作之一,但自北宋以后,就被埋入土中,直到1922年才在西安出土,所以不见于宋以后的著录,后人无从临习,当然也就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