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子碑 晋 佚名

    爨宝子碑 晋 佚名 :

(晋)佚名 《爨宝子碑》


此碑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出土,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的石板。咸丰二年,曲靖知府邓尔恒发现豆腐上有字迹,大为惊异,急忙派人找到卖豆腐之人,将碑石运回府中,后置于城中武侯祠。当时,正是碑学大兴而帖学告退的时代。所以,它一经发现,其怪诞的用笔,随意的结体所表现出的古朴味道,立刻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视为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阮元称它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誉为“已冠古今” 。
三国时的吴国和蜀国,都注意对西南边疆的开发。东晋以后,这种开发仍不断进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向中原俯首称臣。
云南南宁地区,是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东晋时,他们的首领爨宝子,一位只活了二十三岁的奴隶主,被封为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就是记叙他的生平和功绩的。他虽然一生平庸,却因为此碑而名垂千古。
《爨宝子碑》书风稚拙奇古,体势方厚,最奇特的是它的笔法,尤其是横画,左右两头向上翘起,成两个尖角。中间则微微凹进,非常独特。
它的结构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又有飞动之势。被认为是奇古厚朴一派书风的代表作。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爨宝子碑》方笔直入,结体坚实,比起程式化了的楷书,显得粗犷凝重,绝俗习气,因用笔或舒展,或收敛,或方折,或圆通,平实无奇的结体显得巧拙相宜,雄强奇古,所以通篇看来,参差错落,各得其所。
但是,有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欣赏学习此碑时应该注意的。
一个是它的笔划,处处出锋,横画的特殊形式,被人戏称为“元宝体”。这种笔画,用柔软的毛笔直接书写是很不容易的,可能是因为刻碑者的技术较差而造成的。
第二是它的隶、楷结合的结构,也应该看作是书法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虽然由此造成了一种近于笨拙的美,但是它并不代表书法发展的方向。
《爨宝子碑》碑额题刻“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高1.83米,宽0.68米,十三行,行三十字。现在曲靖一中碑亭内。

为您推荐

董美人墓志 隋 佚名

董美人墓志 隋 佚名 : 董美人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的爱妃,不幸病逝,死的时候才十九岁。杨秀痛悼有加,亲自撰写了这篇碑文以表哀悼之情。 隋代书法,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关键,有一些碑碣,已经完全..

醉翁亭记 宋 苏轼

醉翁亭记 宋 苏轼 : (宋) 苏轼 《醉翁亭记》 读过古文的人,没有不知道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苏轼曾为之书,而且是楷书、草书各一。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颖州时,开封府刘季孙过滁,受滁州..

伯远帖 晋 王珣

伯远帖 晋 王珣 : 乾隆的书房取名叫 “三希堂” 。原因之一,是因为三件异常珍贵的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真迹。 王珣,字元琳。生于晋穆帝永和..

张迁碑 汉 佚名

玄秘塔碑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唐 柳公权 :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学过柳书的人一定会有一个感受——难。书到柳公权,已经把楷法推到极致,一点一画,一笔不苟,笔力挺拔,法度森严,临习极为不易。《玄秘塔碑》,是柳书..

龙藏寺碑 隋 佚名

龙藏寺碑 隋 佚名 : 隶书、魏碑向楷书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南方秀媚书风和北方刚劲书风的融合也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过渡与融合,在南北朝后期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着,尤其是庾信、王褒等南方文人和书家到..

居延汉简 汉 佚名

居延汉简 汉 佚名 : 在蔡伦发明造纸之前,文字是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之上的。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统称为“简书”。按照王国维的说法,竹木简书大约“至南北朝之终而始全废矣” 。竹木简书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