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 唐 孙过庭

    书谱 唐 孙过庭 :

(唐) 孙过庭 《书谱》


孙过庭《书谱》,首先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是他有感于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而撰写的。今存仅《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过庭手书的《书谱》不仅是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而且是书法史上的草书名作。宋高宗就说: “《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在唐代今草中,孙过庭堪称传承王羲之草书的佼佼者。他所书写的《书谱》温润圆熟、淳古典雅,有很明显的晋字的格调,和初唐的书风比较一致。孙过庭书学二王,宋《宣和书谱》说他“得名翰墨,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善临摹,往往真赝不能辨” 。由此可见其临习功夫极深。但孙过庭毕竟是唐人,他的草书也呈现出与二王明显不同的面目,比如,其线条不像王羲之那样完整圆润,而是呈现出某种破碎的倾向,因此其书法线条的变化较王书如《十七帖》多一些。在用笔和结字上,《书谱》更加萧散一些,不像王字那样精紧严密。孙过庭学王而有变,但古法尚存,学之易入门径,故后世奉为圭臬。
另外,孙过庭的《书谱》除了吸取 “二王” 的优点以外,还有许多独创之处。主要表现在他用笔俊拔刚劲、跳荡激越,创造出使转之际锋芒矫健灵敏的笔法。他在《书谱》一文中所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一点之内,殊衅挫于毫芒” ,也恰恰验证了他用笔的独到之处。再如,他那圆中之方、转中之折、提中之顿、顿中之挫的技法特点,则又是对王羲之草法察精探微、身体力行的妙悟与发展。因此,孙过庭的草书承继着王羲之草书的血脉,又以 “渐变” 的艺术表现,延续了王羲之书风。结字疏放有致,既规矩有度,又婀娜多姿; 既体势多变,又无丝毫狂怪之形。字距、行距虽无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无大草般相互攀缀,但上下左右的呼应和情趣,却韵味高古,极为精妙。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说: “孙虔礼草书《书谱》,全法右军,而三千余言,一气贯注,笔致俱存,实为草书至宝。”
后人对孙过庭《书谱》也有一些批评意见。在理论上,主要不满意他对王献之的贬低; 在书法上,则认为他有 “千字一类,一字万同”(唐窦臮《述书赋·下》 )的毛病,缺少一些变化。
《书谱》,草书。唐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十六至十八行不等,每行八至十二字,共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衍文七十余字,“汉末伯英”下阙三十字,“心不厌精”下阙三十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传世只上卷。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为您推荐

洛神赋十三行 晋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 晋 王献之 : (晋)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曾经对父亲王羲之说: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 ( 《..

瘗鹤铭 南朝梁 陶弘景

瘗鹤铭 南朝梁 陶弘景 : 自宋以后,《瘗鹤铭》不过就剩五块残石,字也不多,但名气却大得吓人,被称为 “楷书之祖” 、黄庭坚甚至说“大字无过《瘗鹤铭》” ,但它却命运多舛。 《瘗鹤铭》本刻于焦山石..

鸭头丸帖 晋 王献之

鸭头丸帖 晋 王献之 : “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王献之所书著名的《鸭头丸帖》就这么寥寥十五个字。 鸭头丸是一味中成药。据《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配方是: 甜葶苈(略炒)..

九成宫醴泉铭 唐 欧阳询

黄庭经 晋 王羲之

黄庭经 晋 王羲之 : 据说王羲之爱鹅成癖,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要王羲之的字,就养了一群又白又大的鹅。王羲之听说后,就跑去看,一见就喜欢得不得了。山阴道士答应把鹅送给他,条件是写一部《黄庭经》交..

爨龙颜碑 晋 佚名

爨龙颜碑 晋 佚名 : 在云南边陲,还有一位爨族首领因为一块墓碑而名垂千古,他就被封为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的爨龙颜。他死了以后,立了一块墓碑,就是这通《爨龙颜碑》,因为地处..

兰亭序 晋 王羲之

兰亭序 晋 王羲之 :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人有四十一人之多。在进行了传统的修禊活动,饱览了山川秀色之后,人们来到蜿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