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的基本要求

    灯谜的基本要求 : 谜语本身并没有什么规则和禁忌,但是由于灯谜的一些特殊性,人们在长期的猜谜制谜实践中,也就约定俗成地对灯谜有了一些要求,有一些谜书就把这些要求归纳起来,成为灯谜的规则。这些规则,有些是十分必要的,它使灯谜的制作和猜射变得有序,对制谜者和猜谜者进行一定的规范,反而使灯谜更好猜一些,不然,制谜者按自己的标准制谜,猜谜者按自己的标准猜谜,就很难想到一块儿去了。
制定一定的规则,也可以使灯谜的艺术性更强。有的灯谜,虽然有道理,也可以让人猜得出谜底,但是却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总让人感到生硬造作,就像一位蹩脚的厨师烹调的菜肴,虽然也可以充饥,但是却不可口。
一则好的灯谜,应该做到雅、趣、巧、达。
所谓雅,是指谜面要精炼典雅,有的仅仅一二字,就已经相当传神。比如以“十”字为谜面,打一字,谜底是“思”。“十”字,是“田”字的“心”,“田”“心”两个字再合成“思”字,谜面非常精炼。
再比如我以“尨”字为谜面,打港台歌星一,谜底是“龙飘飘”,谜面也非常形象。
有的谜语,谜面非常典雅,句子很优美,甚至直接用古诗文名句挂面,本身就给人一种美感。比如下面这几则谜语:

秋水共长天一色(打歌名一)


谜底:《清粼粼的水,蓝格莹莹的天》*


谜面为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描写秋高气爽,天空湛蓝,秋水明净,一碧万顷,天光与水影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用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名曲《清粼粼的水,蓝格莹莹的天》为谜底来扣合它,非常贴切。

布衾多年冷似铁(打《西厢记》一句) 谜底:冻得来战战兢兢*


谜面是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写一场秋风卷去诗人屋上的三重茅草,又遇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致使“床头屋漏无干处”,就是这一床用了多年“冷似铁”的“布衾”,也被“娇儿恶卧踏里裂”,扣合谜底“冻得来战战兢兢”,非常贴切。

已诉征求贫到骨(打五言唐诗一句) 谜底:妇啼一何苦*


谜面为杜甫《又呈吴郎》诗句。杜甫家西邻有一位无儿无食的贫苦老妇人,经常到杜甫的院子里来打枣充饥,杜甫从来不干涉她。后来,杜甫把房子借给一个姓吴的远房的侄子居住,这位吴郎就在院子边插上篱笆,不再让那位贫苦的老妇人来打枣子了。杜甫知道这件事后,写了这首诗,很委婉地批评了他。全诗是这样的:

茅屋故居(成都杜甫草堂)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儿无食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认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谜底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中的句子,无须解释,都可以看出与谜面丝丝入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打电影名一)


谜底:《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谜面是《诗经·邶风·静女》诗句,描写一位青年在城角的幽静之处等候爱人,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人迟迟未到,他非常着急,坐立不安。扣合谜底“《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可谓一字不易。
所谓趣,是指要有谜味谜趣,文字不需艰深,而却很谜境深远,让人猜出谜底以后,还会回味无穷,对制谜者的匠心巧思击节赞赏。比如下面的几则谜语:

日足下平地(打字一) 谜底:且*


谜面为杜甫《羌村三首》中的诗句。在谜语中,有时以“一”代表大地。这一则谜语的佳处,在“日足”二字,“日”(太阳)本是没有足的,但“日”字左右两竖向下伸,就像长出了双足一样,然后“踏”在“一”上,扣合“下平地”,非常形象,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实为不可多得的佳谜。

蠹鱼(打成语一) 谜底:咬文嚼字*


“蠹鱼”是一种专门蛀食书籍的小虫,扣合谜面饶有趣味,明人冯惟敏〔满庭芳〕《书虫》就说:“蠹鱼虽小,咬文嚼字。”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粉底格)(打外国运动员一)


谜底:马拉多纳*


谜面是《西厢记》中的一句,写张生和崔莺莺长亭分别时离愁别绪太多。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的车是马车,所以可以射为“马拉多啦”,因为是粉底格,把最后一个字换成“纳”,就是谜底。外国人的名字因为一般是音译,所以是很不好入谜的,这则谜语也就显得很有趣。

老向下弯(打字一) 谜底:考*


乍一看,谜面没有主语,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老向下弯?”其实这则谜语趣味也就在这里,它的意思是“‘老’字(最后一笔)向下弯”,也就成了“考”字。当你知道谜底以后,你一定会觉得很有趣。
所谓巧,是指构思巧妙,出人意表,也就因此产生无穷的谜味。比如下面几则谜语:

童养媳(打字一) 谜底:一*


谜面“童养媳”一般丈夫都是小孩儿,也就是“夫不大”的意思。“不大”可以理解为“不要‘大’字”的意思,“夫”字去掉“大”字,当然就只剩下“一”了。构思确实很精巧。

梦断春日(打字一) 谜底:舂*


这则谜语构思也是非常精巧的,“春”字中的“日”字从中断开,成为“臼”字,真是匪夷所思,一般人很难想到这里。

长言(打字一) 谜底:日*


乍一看,“长言”和“日”字是风马牛不相及,拉不上一点关系,但是再仔细一想,“言”就是“说”,在古汉语中,又可以称为“曰”。“曰”是一个扁扁的字,那么让它变“长”,岂不就成了“日”字了吗?构思不可谓不巧。
所谓达,就是要准确,谜底谜面扣合紧密,简直不可移易。不好的谜语,牵强附会,很难猜中,即使公布谜底,也会让人感到很勉强。我们来看下面这几则谜语: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打词牌名一) 谜底:《下水船》*


这则谜语的谜面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句,上下句合起来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船行之快。在长江中一天要行千二百里,只可能是“下水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打《西厢记》一句)


谜底:约定九月九*


谜面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两句诗本来就是诗人与主人定约,还要再来探访,“重阳日”紧扣“九月九”,可谓一字不易。

阿里山的姑娘(打字一) 谜底:始*


黎孟德《早发白帝城》


“阿里山”是台湾山名,指代台湾;“姑娘”当然是“女”。“女”和“台”合起来就是“始”字。

为您推荐

无盐为后

无盐为后 : 刘向《新序·杂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齐宣王时,齐国有一个名叫无盐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所以都三十岁了,还嫁不出..

制谜的基本要求

制谜的基本要求 : 猜谜时候,我们都是先看谜面,再看谜目,如果有谜格,还要注意谜格,然后再根据这些来猜出谜底。制谜的过程,与此刚好相反。制谜的时候,往往是先寻找谜底,从众多的字、词、句中找出有..

别解

别解 : 这是谜语,尤其是灯谜中最常见的手法,我们在介绍制谜方法的时候已经作了介绍,正因为它利用的是汉字的多音和歧义性,所以,有很强的隐蔽性,使谜语产生出一波三折的效果,而当你豁然开朗,找到正..

常用谜格

最早的谜语

最早的谜语 : 早在四千五百年以前,我们的祖先黄帝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刮大风,大风把天下的尘垢都吹得无影无踪了。他又梦见一个人拿着一张重千钧的大弓,驱赶着一万群羊。第二天,他对臣下说:“大..

反面会意

反面会意 : 这种方法又称为“反扣法”“反射法”“反演法”等。它的特点是谜面并不直接与谜底发生联系,或者说,谜面谜底不从正面发生联系,而是要从反面去猜想,谜面说东,谜底在西;谜面说上,谜底在下..

宋代的谜语

宋代的谜语 :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谜语空前繁荣的时代。 宋代的文人生活优厚,所以更多地留意于游戏一类的杂学,猜谜就是他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著名的文学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秦观等,都有许多制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