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杜诗补字 : 隋、唐的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明经科主要考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具体的考试方法是:“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也就是把经文中有的部分用白纸贴上,让考生把贴上的部分补写出来,有一点像现在考试的填空,但难度相当大。
这种方式,后来被转化为制谜猜谜的一种形式。
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陈从易的读书人,在阅读杜甫诗的时候,发现《送蔡希鲁都尉》中“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联的上联缺了末字。这个缺了的字应该是什么呢?陈从易想了很多,都不满意。他便邀集几位好友来补字。
大家冥思苦索,有的补“疾”字,有的补“起”字,有的补“落”字,有的补“下”字,争论了好久,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太满意。于是,去找了一个完整的本子,才知原诗是一个“过”字。大家仔细体味,都觉得这个“过”看似通俗,其实非常精妙,似不经意,却把“疾”“起”“落”“下”等意思都包含在内了,而且正因为不确定,所以更引人遐思。陈从易读罢叹服不已,连连说道,虽只一字,但“诸君亦难到也”。
据说苏东坡曾与黄庭坚、秦观、佛印三位好友结伴游山,见古寺壁上题有杜甫的《曲江春雨》一诗,因年代久远,其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的尾字已无法辨认。苏轼便提议各人试补一字,并率先补一“润”字;接着,黄庭坚补“老”字,秦观补“嫩”字,佛印填“补”字。回家后查杜甫的诗集,才知杜甫用了一个“湿”字。四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乃至苏东坡说:“如观李杜飞鸟句,脱字欲补知无缘。”(见《优古堂诗话》)
后来,大家就把这种方式用在猜谜活动中。制谜者把古诗词或文章一句中的某一字空出,让猜谜的人补上(有时会在旁边给上几个参考答案供选择),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巫峡”(下、过、穿、经)”,猜射者在提示中选一个字填上即可。据郭沫若说,他年轻的时候在上海,经常去大世界游玩,那里就有许多猜射灯谜的摊子,其中就有这种掩字的谜。他因为读的书多,所以经常都能赢一些香烟之类的东西。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