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 :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其先为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洛阳。他三岁时就父母双亡,由伯父姚枢将其养大。从许衡学,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此后宦途一直很顺利,由奉议大夫,累迁至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学士肃政廉访使、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元世名儒,又是大文学家,尤以散文见长。明宋濂撰《元史》,称其“为文宏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元史·本传》)。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章“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
姚燧的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套数一。内容也不外言志、写景、风情三类。他最著名的一首散曲,是〔越调·凭栏人〕: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后人评价此曲“深得词人三昧”(《宸垣识略·识余》)。
他有一首〔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话虽这样说,但是他好像一直也没有归隐之意。在他的思想中,仕与隐的想法都有,但是仕的思想是占上风的,至于隐吗,老了再说。〔中吕·满庭芳〕说: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目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重要的,还是“功名事了”,然后才是归隐山林,这不过就是儒家功成身退思想的表现。所以当他产生归隐之意的时候,大概已经是老年了。〔中吕·醉高歌〕《感怀》说: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姚燧的一些写景的散曲,清新可爱,比如〔双调·拨不断〕《四景》(四首录二):
芰荷香,露华凉,若耶溪上莲舟放。岸上谁家白面郎,舟中越女红裙唱,逞娇羞模样。
楚天秋,好追游,龙山风物全依旧。破帽多情却恋头,白衣有意能携酒,好风流重九。
姚燧的题情之作,有的写偷情,很有情趣,如〔越调·凭栏人〕:
寄与多情王子高,今夜佳期休误了。等夫人熟睡着,悄声儿窗外敲。
有的写相思之苦,比喻形象生动,如〔越调·凭栏人〕: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
他写情的散曲中,有一些非常俚俗,构思也出人意表,如套数〔双调·新水令〕《冬怨》中的〔太平令〕和〔尾声〕:
悔当日东墙窥宋,有心教夫婿乘龙。见如今天寒地冻,知他共何人陪奉。想这厮指空、话空、脱空,巧舌头将人搬弄。
这冤仇怀恨千钧重,见时节心头气拥。想盼的我肠断眼睛儿穿,直掴的他腮颊脸儿肿。
明杨慎《词品》说姚燧散曲有“高古”“不减东坡稼轩者”,大概是指他的〔正宫·黑漆弩〕:
青冥风露乘鸾女,似怪我白发如许。问姮娥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幺〕笑停云老子人豪,过信少陵诗语。更何消斫桂婆娑,早已有吴刚挥斧。
前人说姚燧的散曲“要不能设一格待之”,指的就是他散曲的这种多样性。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