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
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成名作,也是首次被署名为“艾青”的作品。诗人1932年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而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在狱中写下这首充满深情的诗歌。1934年5月在《春光》杂志第1卷第3期上发表,引起轰动。
1936年,艾青将此诗作列为其第一本诗集《大堰河》的首篇,以示自己对该诗的喜爱与重视。1937年,左翼文学批评家茅盾、胡风高度评价此诗。茅盾认为此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相较于刘半农的《学徒苦》,艾青“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论初期白话诗》)。胡风认为此诗“用着素朴的真实的言语”对大堰河这个农妇形象“呈诉了切切的爱心”,而且,“虽然全篇流着私情底温暖,但他和我们中间已没有了难越的限界了”(胡风《吹芦笛的诗人》)。此后,新文学史家刘绶松在《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卷,1956)中,从现实主义诗风角度肯定艾青的价值,而此诗则常被作为其起点,从而价值倍显。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大堰河》(1950)
诗作被选入《中国新诗选(1919~1949)》(臧克家编,1956)、《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现代诗歌名篇选读》(周红兴主编,1986)、《中国新诗萃》(谢冕、杨匡汉主编,1988)、《百年中国文学经典》(谢冕、钱理群主编,1996)、《百年百首经典诗歌(1901~2000)》(杨晓民主编,2003)、《中国新诗:1916~2000》(张新颖选编,2004)、《现代诗经》(伊沙选编,2004)等,在这些新诗选本中,完成了其经典化历程。
在诗中,身陷囹圄的诗人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叙写养育了自己的农妇大堰河苦难、坚韧而卑微的一生,对“不是母亲,胜似母亲”的保姆大堰河进行了一次尽情的歌咏。诗人的情感,随着大堰河喂养他、在他家劳动、含泪的死亡而呈现出温暖、牵挂和愤激,在怀念、赞美与忏悔之情中完成了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抒情与叙事结合。
在章法上,诗人不受既往的诗歌写作律令的约束,不拘泥于韵脚、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而是采取长短不一、整散结合的句式,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呼告、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实现了他散文化的艺术主张。
诗中悲郁的情感和富有历史涵盖力的象征,以及哲理性的思考,构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此开始,艾青形成了独特的气质性忧郁及其独特的抒写方式,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正是其最初的审美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