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李白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一生嗜酒,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古代饮者中,大概没有比他更豪爽的了,难怪从古至今许多酒楼都打着“太白遗风”的招牌。
李白好饮,与酒有关的诗也就很多。他说自己“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他得意的时候,“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赠刘都使》);他失意的时候,“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他在孤独的时候,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之一);他在多情的时候,可以高唱“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他在《月下独酌》之二中甚至写道: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在李白所有的与酒有关的诗歌中,甚至在古代诗歌史上咏酒的篇什中,最好的还是这首《将进酒》。
诗约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就是诗中的“岑夫子”)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即诗中的“丹丘生”)的颍阳山居做客。当时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壮志犹未磨尽,牢骚还是有的。
诗一开头,就以雄浑的意境与豪放的诗句让人激动莫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何等气势!何等豪壮!能以如此气势,锻造出如此诗句的,李白堪称千古一人。
但是,豪壮的诗句背后掩藏的,却是岁月易逝、人生易老、功名难成的遗憾与哀伤,诗意是化用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意思。所以第二句紧接着就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了。
面对这种状况,许多人的反应是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李白诗的下两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的也正是这种思想。但是李白绝不是甘于下贱,甘于寂寞的人,他的一生,无论受到怎样的打击,其情绪的基调始终是乐观的,所以诗人笔锋一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人生仍然充满着希望。这也正是李白诗歌的特色之一,在无比的愤懑失意、悲观消极中,总是有顽强的希望、光明的影子挣扎出来。
此下的劝酒高歌,看似旷达,实为抒愤,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诗歌又以极为豪爽的气概结束。名马貂裘,皆可换酒,这应该是非常豪壮之举,清末志士秋瑾《对酒》就借用此意说:“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李白最好的知己杜甫曾经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李白的一生:“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可以算是李白的盖棺定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