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 :
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梁鄱阳王七世孙,莒县丞萧旻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释褐金坛尉,因父得罪,往援之,未赴任。二十六年,任桂林参军。寻北归扬州,赴京洛。丁忧去职。二十九年,除秘书正字。天宝元年(742),为有司劾免罢职,遂客居濮阳,传学授业。六载,征为集贤校理。八载,为权相李林甫所辱,调广陵府录事参军。十载,史官韦述荐于朝,召为史馆待诏。十二载,调河南府参军事。次年末,因病辞官。后为河南府参军事。安史乱起,南奔襄阳。肃宗至德元载,山南东道节度使源洧辟为掌书记。寻避地江左,淮南节度使李成式表为掌书记。乾元元年(758),任扬州功曹参军。二年,因归葬先人,行至汝南卒,年五十二。门人共谥文元先生。事迹见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参《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2辑俞纪东《萧颖士事迹考》和《文史》37辑陈铁民《萧颖士系年考证》。
颖士好奖掖推挽后进,名重于时,时号萧夫子、萧功曹。与颜真卿、邵轸、赵骅、陆据、柳芳、贾至、韦建、韦收等友善,世称八友。长于文史著述,与李华齐名,时称萧李,同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他教诲弟子坚持道德、文章两方面修养,认为学应“宪章典法,膏腴德义”,为文则应该“激扬雅训,彰宣事实”(《送刘太真诗序》)。倡导古文,尊经重道,力辟六朝以来文章内容空洞颓靡流弊,尝自称“经术之外,略不婴心”,“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来,未尝留意”(《赠韦司业书》);其所谓魏晋以来的“俗”文,就是指“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俪偶,放于奇靡”(《江有归舟三章序》)的骈文。在文学上,推崇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陈子昂等人。他的文章大致符合自己主张。《赠韦司业书》,洋洋洒洒4000余字,就是“激扬雅训,彰宣事实”的佳构。作诗也多用古体,并仿《诗经》四言,作小序。从现存的作品看,内容多抒写怀才不遇的感慨,个性鲜明,但缺少广阔宏大的思想境界。他还有志史学,很重视国史的著述,曾拟撰《历代通典》,有意将史与文结合起来,不同于章句之儒。萧颖士的古文理论,对中唐前期古文家(如独孤及、梁肃、柳冕等)有很大影响。
清刻本《全唐诗》中萧颖士诗词
萧颖士著述丰富,名重一时,“外夷亦知颖士之名,新罗使入唐,言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旧唐书》本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外,另有《梁萧史谱》20卷、《游梁新集》3卷,今皆不传。《全唐文》编其文20余篇为1卷。有诗20余首,《全唐诗》编为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