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斋古今黈》 :
原40卷,现存有8卷本和12卷本。作者李治(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属河北)人。李治之名,有误为李冶者。正大七年(1230)登进士第。金末元初,避乱漂泊各地,勤学不辍。元世祖在潜邸时对其甚为赏识。晚年迁居元氏县封龙山,从学者众。元世祖即位后又召其为翰林学士,就职不久即固辞还山。卒于家,谥文正。所著除《敬斋古今黈》外,还有《敬斋文集》40卷(已不存)、《泛说》40卷、《测圆海镜》12卷、《益古演段》30卷等书。
此书之名“黈”,四库馆臣根据《汉书·东方朔传》中“黈纩充耳,所以塞聪”及颜师古所注“不外听”之释,猜测其字有“专精覃思,穿穴古今”“示不外听”之义。然“黈纩”之“黈”,义为“黄色”。若要借《汉书》中“塞耳”之义,此书当名“敬斋古今纩”才是。亦有人认为书名当为“敬斋古今难”,然书中多处有“黈曰”之词,类似《史记》中“太史公曰”之语,“古今难”误。今据《康熙字典》,“黈”字尚有“演”“增益”之意,这显然贴符李治此书意旨。
此书以分条笔记的方式写成,条与条之间相对独立。据四库馆臣所言,此书原有40卷,后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内容,不到原书的一半。四库馆臣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每部2卷,共8卷。后又有源于明抄本的12卷本面世。
此书是元代一部最有代表性、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考辨类著作,实际上也是李治的一部读书笔记和读书随感集。其主要内容为考订旧文,阐辨事实。一般多先引原文,继而以具体内容为核心,汇集多家之说,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有时用“黈曰”标识。此书思维活跃,博引雄辩,考证精密,见解独到,体现出作者博识勤思的学术素养,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四库馆臣在指出书中一些错误和不足的同时,也对此书大力肯定,认为它见解独特,“有元一代之说部,固未有过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