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周刊

    《歌谣》周刊 :

从1922年12月17日创刊至1925年6月28日停刊,共出版97期,并有《歌谣周年纪念增刊》1本。后在1936年复刊,出版53期后于1937年6月26日停刊。

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周作人任主编,常惠任常务编辑。创刊号由沈尹默题写刊名,沈兼士撰写《歌谣周刊缘起》。《歌谣》周刊第1号上的《发刊词》提到:“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 ……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的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的录寄,因为在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未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这是第二个目的。”

《歌谣》周刊第一号

在创立之初,《歌谣》周刊属于《北京大学日刊》的附张,为16开本、8版,每逢星期一随日刊加赠,不零售。征稿的范围包括歌谣、谚语等方面的文章。一年之内,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引起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学者的注意。1923年9月23日第25期改为零售。

1924年1月30日,北大歌谣研究会决议扩大《歌谣》周刊征集材料的范围。2月24日,《歌谣》周刊发布《本会启事》,其中提到:“歌谣本是民俗学中之一部分,我们要研究他是处处离不开民俗学的……所以我们先注重在民俗文艺中的两部分:一是散文的:童话、寓言、笑话、英雄故事、地方传说等;二是韵文的:歌谣、唱本、谜语、谚语、歇后语等,一律欢迎投稿。再倘有关于民俗学的论文,不拘长短都特别欢迎。”自第49期起,兼载方言学和民俗学的论文,出了“方言标音”“婚姻”“看见她”“孟姜女”“腊八粥”“方言”等18个专号,以及“雷峰塔与白蛇娘娘”“腊八粥”等11个征题,并改竖排为横排。此外,为了庆祝北京大学校庆和《歌谣》创刊一周年,《歌谣周年纪念增刊》单行本于1924年出版,封面由鲁迅设计。

1925年6月28日,《歌谣》周刊在第97期刊登了一则《启事》,宣布停刊。随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一期于1925年10月14日问世,原《歌谣》周刊的主要内容,全部并入此刊物。此后,《国学门周刊》依然沿袭《歌谣》周刊的旧制,继续发表一些各地歌谣和故事的资料,但已经不及《歌谣》周刊时代的盛况。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发行至1926年8月底,10月24日改为《国学门月刊》,仍刊载一部分歌谣和民俗的研究文章,一年后,因形势恶化,在1927年11月20日第7、8期合刊后宣布终止。1936年4月,借北大“风谣学会”成立之机,《歌谣》在胡适等人的主持下复刊,胡适在《复刊词》中提到:“我以为歌谣的收集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歌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后期的《歌谣》周刊更倾向于文学研究,共出53期,于1937年6月26日停刊。

为您推荐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 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同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持编纂。 1982年1月1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出动议,拟在全国普查基础上编纂《中国民间故..

罗隐

罗隐 : 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人。出生寒儒之家,年少苦学,夙慧能文,但科举之途坎坷,前后28年十举进士,终未登第。咸通十二年(871)春,入湖南观察使于瑰幕,任衡阳主簿。后为淮、润诸镇从事,皆不得意。广明(880)乱..

黄药眠

黄药眠 : 广东梅县人。卒于北京。1921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大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5年毕业后,曾任中学教员、大学图书馆员。1927年到上海,在创造社出版部工作,同时任暨南大学附中、上海艺术..

鲧神话

《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

《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 :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1992年影印出版,共91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迅速发展,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与学术的繁荣发展相反,此领域的研究资料较为缺乏,尤其是1..

李嘉祐

李嘉祐 :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迁监察御史。肃宗至德年间曾因事得罪,贬江西鄱阳令。与诗人刘长卿相识,有诗交往。乾元二年(759)量移江阴令。上元二年(761)迁为台州刺史。代宗..

谭振山

谭振山 : 生于辽宁新民罗家房乡太平庄村,卒于太平庄村。祖籍河北乐亭谭家庄,其祖上清嘉庆年间移民关外,后定居东北辽河平原务农。谭振山出生农家,幼时读过几年书,16岁辍学务农,先后担任过村文书、生产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