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
生于北京。祖籍辽宁抚顺。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张洁幼年丧父,从母姓。从小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毕业后,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引起文坛关注,此后作品连连获奖。《谁生活得更美好》(1979)、《条件尚未成熟》(1983)分别荣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1981)、《无字》(1998)分获全国第二届(1985)、第六届(2005)茅盾文学奖,成为目前唯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作品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张洁的屡屡获奖证明了她在新时期文学中不可忽略的文学贡献,由于题材与主题的倾向,她又被誉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旗手。她创作生命力之旺盛,创作风格跨度之大,在当代作家中罕见。以《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无字》为代表的关注女性命运的系列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秉承了20世纪20~30年代女作家创作的风格,作品中有很浓的自叙传性质。这些作品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故事,而是真挚浓烈的情感,作家无意识地追求一种崇高、理想、悲剧化审美趋向。轰动一时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以及其后发表的《方舟》(1982)、《祖母绿》(1984)表明,张洁并不是西方概念里的女权主义者,而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女性,坚强又脆弱,成熟又幼稚,因此女性意识在她作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固执于自己的理想,以传统女性的心理去想象男人,却又用现代的思维评判他们。她们将情爱和情爱对象神话化,却一次次遭遇现实的背叛,这里面不可避免地投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体验。
1991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张洁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变,她长歌当哭,发表了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1994)。也就是从那时,她开始酝酿构思长篇巨著《无字》。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完成了一个女性对两性情感从遥望到绝望,从感性憧憬到理性审判的过程。对女性命运的感知和思考,无疑是张洁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但是张洁显然不是一个风格单一稳定的作家,《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等作品一改《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的典雅纯正而变得荒诞怪异,语言泼辣尖刻得令人瞠目结舌。90年代创作的《红蘑菇》《上火》(1991)、《过不去的夏天》等,比起80年代后期的创作,更显示辛辣嘲讽和幽怨愤恨。进入21世纪后,张洁的创作风格又有新的变化,2006年出版的《知在》是一部悬疑小说,有别于张洁以往全部作品,显示出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
从古典理想主义到冷峻的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从唯美到审丑,张洁创作上每一次的求新转型,无一不打上个人情感变化的烙印。纵观她的创作历程,大致经历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含蓄浪漫,深沉中充满希望和热情;中期犀利愤怒,焦躁而彷徨;后期归于平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