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
东晋末南朝宋初陶渊明作。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是一首陶渊明作为“农民诗人”的代表作。旧历九月中收稻,应是晚稻,故“早”一般认为是“旱”字之误。旱稻,也称陆稻,陆地之稻。这首诗一开篇,即从人生的终极皈依是道,而衣食是人生之前提入手,探讨“衣食”与“大道”这一物质基础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内在矛盾关系。
诗人从获稻的人生经历出发,肯定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躬耕隐士长沮、桀溺,发出“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的慨叹。这些表现,似乎与陶渊明平素“忧道不忧贫”的思想大异其趣。但其中也内藏玄机,由此可管窥陶诗深邃之一斑。其诗“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看似仅仅化用《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句,但不可忽视《击壤歌》中紧随而下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他《桃花源记》的又一翻版。在陶渊明看来,躬耕田园,是当时远离政治、远离杀戮的最好方式。所以他说:“田家岂不苦”“四体诚乃疲”,劳作虽然辛苦,却“庶无异患干”,可以免去飞来横祸,可以“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在自家屋檐下自由自在地休息,开怀地畅饮。孔子曾经称赞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陶渊明身处“无道之邦”,他躬耕田园的人生方式,无疑又是与孔子称道的蘧伯玉相似的。
这首诗颇尽曲折之奥。清代邱嘉穗说“陶公诗多转势,或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东山草堂陶诗笺》),这道出了陶诗蕴藉幽邃的另一种风格。全诗语言活泼,清新自然,尤以“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数句叙写如画,田园农耕生活之欢快温馨扑面而来。当代学者袁行霈评价说:“‘盥濯息檐下’,活画出农家生活情景,非亲身劳作者莫办。‘檐下’二字尤妙。‘斗酒散襟颜’,活画出劳作后渊明之形象,心情与表情均因酒而放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