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屏 :
番禺(今属广东广州)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曾祖廷望迁居粤垣,遂入粤籍。维屏“幼禀庭训,学有根柢。稚齿工吟长复,肆力古文,兼工书法”。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应县试,县令吴政达叹为“奇童”。嘉庆十二年(1807)入都会试,翁方纲极赏其诗,惊曰:“诗坛大敌至矣!”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以知县用,历湖北黄梅、松滋、广济和江西泰和等县,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居官清廉,“尽心民事,深洽舆情”。《清史稿》记:“(维屏)署黄梅,江水溃堤,乘小舟勘灾,水急舟冲溜,挂树免。民为谣曰:‘犯急溜,官救民,神救官。’”终不堪忍受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辞官归里。筑听松园于广州花地,潜心著述。曾短暂主广州学海堂堂长,讲学授徒。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维屏触动很深,创作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诗篇。咸丰九年(1859)9月18日,卒于广州。
张维屏画像
张维屏诗颇负时名,与谭敬昭、黄培芳并称“粤中三子”。又常与林伯桐、黄乔松、段佩兰、黄培芳、谭敬昭、孔继勋等雅集于白云山云泉山馆,伊秉绶为之题“七子诗坛”。道光十年,参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主持的“宣南诗社”。早年诗作清丽脱俗,自然晓畅,内容大多为山水、闲情、赠答,缺乏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但也有极少数揭露官场黑暗、体恤民情的进步之作,如《衙虎行》《狱卒威》《黄梅大水行》《催科》等。晚年辞官归隐,前期作品写隐居生活的随性自然,不务雕饰。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列强入侵,诗歌创作风格骤然转变,创作了一系列格调高昂的爱国诗篇,如《三元里》《三将军歌》等,可视为鸦片战争时期的“诗史”。其诗总体风格自然率真,在嘉道诗坛颇具影响力。符葆森评其诗“出入汉魏唐宋诸大家,取材富而酝酿深,气体则伉爽高华,味致则沉郁顿挫”。林昌彝评其诗“清新婉丽,体物浏亮,如海底木难,斑驳眩目”。陈融赞其诗“高华沈著,不名一格”。张维屏诗名远播海外,日、韩人曾至广州求购张诗,美国有识汉字者书其诗于扇面。
张维屏词上承苏、辛,词风雄健气壮,酣畅淋漓,如〔东风第一枝〕《木棉》、〔水龙吟〕《大风渡黄河》等。亦偶有清丽婉约之作,如〔天仙子〕《春暮出游怅然有咏》、〔西地锦〕《舟中午日云》等。故其词颇为选家瞩目,如许玉彬《粤东词钞》收47首;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收3首,并称赞其词“秀隽不凡”;叶恭绰辑《全清词钞》,收张维屏词3首,并为其作小传。
张维屏推崇清代古文家魏禧、朱彝尊之文,曾曰:“国初古文诸家,余嗜魏冰叔、朱竹垞两先生之文。”反对“陈言”“赝古”,提出“不执成见,不囿偏隅,随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风行水,如水行地”。其文不拘体格,随意挥洒,山水游记文尤具特色,如《释涉川片云行草序》《十二石山斋记》等。恽敬称其文为“岭外柳仲涂”,评价甚高。
张维屏潜研经史,善诗文词,工书画,精医学,著述颇丰。著诗集《听松庐诗钞》16卷、《听松庐诗略》2卷、《松心诗集》29卷、《松心诗录》10卷、《松心诗录二编》1卷、《松心集》1卷,词集《听松庐词钞》4卷(含《海天霞唱》3卷、《玉香亭词》1卷),文集《听松庐骈体文钞》4卷、《松心文钞》10卷、《松心十录》、《听松庐文钞》4卷、《桂林游记》3卷,1994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据以编校《张南山全集》,惜仅出3册,未能完成全部作品的整理。另有《读经求义》2卷、《经字异同》48卷、《南山纂集》8卷等,辑《国朝诗人征略初编》60卷、《二国朝诗人征略二编》6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