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人》 :
这首叙事诗是以诗人到奈比贡湖地区出差时听到的一则故事为素材而写成的。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一位怀抱婴儿的契普瓦族妇女被困在暴风雪中,饥寒交迫。为了儿子和自己的生存,她撕下自己的一块肉做饵,钓鱼充饥,终于生还。第二部分描写多年之后,儿子成为酋长,孙儿孙女也已长大,但妇人却已年迈,行动不便,在为生存而进行季节性迁移中,她成了部落的负担。一个冬日的凌晨,子孙们将她遗弃在荒原,悄悄转移了。她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勇敢地迎接死神的到来。她镇静地理好头巾,青筋突起的双手交叠,盖住哺育过许多儿女下垂干瘪的乳房,仰望苍天。晴朗的两天两夜在平静中逝去,她既不伤心,也不害怕,更无一丝生还的期盼。第三天突降大雪,成千上万的雪花落在她身上,像一件晶莹美丽的尸衣覆盖了她。清冷的凌晨,一缕兆示她灵魂的柔弱气息从雪堆的缝隙中冉冉升起,在荒野上坚守,直到上帝将光明与它一同收入自己的怀抱。
《被遗弃的人》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措辞、节律与故事的氛围及情节相呼应。第一部分的诗行比较简短,读起来急促、有力,与这时的女主人公年轻体健,精力充沛,与暴风雪搏斗、奋力赶路时也急促而有力相一致。而在第二部分,女主人公年事已高,行动迟缓,故诗行较长,读起来也显得节奏缓慢。此外,诗人用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短语及时空氛围将诗歌的两部分巧妙联结。如两部分都反复强调女主人公的勇敢、坚定,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冬季,事件发生的地点都是湖边等。这些手法在加拿大文学史上十分新颖独特,甚至可以说已具有现代主义色彩。诗歌不仅展示了这位印第安妇女身上呈现的自我牺牲、母爱等常规主题,也契合了加拿大文学中最重要的生存主题。然而,女主人公的灵魂被上帝接纳的结尾,被当代评论界视为司各特潜意识中“将白人的基督教信仰强加给印第安人”的殖民主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