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普曼,A. :
生于安大略省小镇莫佩斯,卒于渥太华。父亲是亲英的英国国教会牧师。兰普曼从小体弱多病,一开始由父亲在家里教育,培养了对诗歌艺术的兴趣爱好。1879年起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的三一学院,在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常向校刊投稿,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兰普曼才华横溢,大学期间因学业成绩杰出多次赢得奖学金。1882年毕业后,他曾任中学教师。1883年赴渥太华的联邦邮政部任职。其间结识了另一位联邦诗人D.C.司各特,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密友,常在一起切磋诗艺。1892~1893年,他与司各特、W.W.坎贝尔一起为多伦多的《环球邮报》撰写每周一次的《美人鱼客栈》专栏,讨论诗歌、政治、宗教等问题。兰普曼还加入了渥太华的文学、科学、社会科学俱乐部及费边社,并于1895年入选加拿大皇家学会。自1893年起,兰普曼的诗作就大量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主要期刊上。1899年病逝,时年37岁。
印有A.兰普曼头像的邮票(加拿大)
兰普曼被誉为“最出色的联邦诗人”,但因早逝,只有《小米丛中及其他诗歌》(1888)和《大地抒情诗集》(1895)两部诗集在他生前出版,去世前他正在校对第三部诗集的清样。兰普曼去世后,挚友司各特为他出版了第三部诗集《艾尔西奥尼》(1899)及多部其他诗集,包括《兰普曼诗集》(1900)、《大地抒情诗》(1925)、《在朗索尔特及其他新诗》(1943)和《兰普曼诗选读》(1947)。司各特去世后,人们将他遗留的一批爱情诗稿结集为《兰普曼的凯特》于1975年出版。
兰普曼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推崇W.华兹华斯、J.济慈等诗人,主张师法自然,借助想象力进行创作。大自然为他的自然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安大略省的旷野乡村在他笔下被蒙上一层梦幻色彩。然而在兰普曼的笔下,大自然并不总是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安慰,有时它又是冷酷严峻且令人畏惧的,而这恰恰是加拿大自然环境的真实状况。他的自然诗擅长运用感觉意象,富于音乐感与画面感,生动逼真,诗人因而被赞叹“具有一双像摄影机镜头般的眼睛”。
兰普曼后期不多的几首社会诗矛头直指上层富裕阶级,流露出对平民百姓的同情。他对社会不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悟,并进行有力的讽刺与抨击。如批评政客玩弄权术的《当代政客》,强调社会弱势群体走投无路时就会造成动乱的《致百万富翁》,探讨未来社会阴森黑暗的根源在于噩梦般的工业文明的《城市的末日》等。这些诗歌表露了诗人的鲜明爱憎,即对社会不公的憎恨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
兰普曼擅长写十四行诗,自然诗更是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加拿大山水的生动画面。尽管他的诗歌明显受到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但他依然以天赋的才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