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拉,É.

    左拉,É. :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父亲是原籍意大利威尼斯的工程师,在马赛附近的艾克斯地区工作,在他7岁时去世。他随母亲靠外祖父生活,在南方的普罗旺斯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57年,随外祖父和母亲迁居巴黎,靠助学金读完中学。他因法语欠佳而未能考上大学,加上家境贫穷,只好独自谋生,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但他始终坚持阅读和创作。

左拉故居

1862年,左拉进阿歇特书店当打包工人。由于写的诗受到老板的赏识而当上了书店的广告部主任,得以接触文学界人士,同时开始进行创作。他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1864)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把它赠送给仰慕的大师C.A.圣伯夫。第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克洛德的忏悔》被认为有伤风化,迫使左拉不久就离开书店。

19世纪60年代,法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A.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H.泰纳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左拉刻苦钻研生理学、心理学和遗传学等科学知识,确信写作小说就和科学家做实验一样,都是为了认识真实,从而逐步形成了他的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他的长篇小说《泰蕾丝·拉甘》(1867)和《玛德莱娜·费拉》(1868),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左拉以H.de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榜样,制订了写作巨著《卢贡—玛卡尔家族》的计划,来描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并且为此制订了一棵系谱树,其中的人物都源自同一个祖先,带有种种遗传的特征。他孜孜不倦地严格按照计划写作,用了长达25年的时间,完成了20部长篇小说,人物多达1000余人,题材几乎涉及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社会的政治、军事、宗教、商业、科学、艺术各个方面,描写了上流社会和工人、农民等各种人物及其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娜娜》(1880)、《萌芽》(1885)和《金钱》(1891)等。

《萌芽》插图

在全书第一部《卢贡—玛卡尔家族的命运》(1871)中,左拉原想表明精神病患者和酒精中毒者的后代从遗传中所受的重大影响,但实际上描绘了拿破仑三世政变时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卢贡-玛卡尔家族后裔中一些人在对立的两个阵营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酒店》是左拉表现当代工人的第一次认真尝试。在1880年大赦以后工人运动复兴的形势下写成的《萌芽》,则表现了左拉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更强烈兴趣。长篇小说《崩溃》(1892)描述普法战争中法军在色当战役的惨败,并把这一历史事实表现为以前各卷中所描写的社会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完成了整个第二帝国的社会史。

《小酒店》中译本封面

左拉在1894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三部曲《三名城》。这时发生了法国军方陷害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案件。左拉立即投入为德雷福斯申冤的斗争,在1898年1月发表了题为《我控诉》的公开信致共和国总统,因此招致反动势力的迫害,被迫逃亡英国。在流亡英国期间开始写作四部曲《四福音书》,回国后在梅塘别墅里完成了《四福音书》中的前三部《繁殖》(1899)、《劳动》(1901)和《真理》(1903)。其中《繁殖》歌颂家庭和天伦之乐;《劳动》根据G.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了通过劳动社会化达到人类和谐的理想;《真理》是德雷福斯案件的艺术再现;计划中的《正义》的主题是宣扬各民族团结合作,让公平和正义主宰人类。全书对未来社会抱着乐观的态度,从而恢复了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热情,在说教之中流露出动人的抒情色彩。

1902年9月28日,左拉和妻子一起回到巴黎,准备在这里过冬和写作《正义》。第二天上午9点钟,仆人发现他已经死去,当时的结论是煤气中毒。由于德雷福斯案件中曾经发生一系列暴力行为,也有人怀疑是谋杀,因此左拉之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左拉的业绩已经得到公认,他的遗骸在1908年6月6日被迁入了先贤祠。

左拉的成就在于通过描写各阶级、各领域的大量作品,相当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的社会场景,反映了从拿破仑三世政变到色当战役乃至德雷福斯案件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他接触到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恶劣的劳动与生活条件和工人运动等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并且一贯同情人民大众,谴责资产阶级。他的长篇小说的基本艺术风格是气势雄浑,笔力酣畅。

左拉的小说创作和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地影响了19世纪后数十年的法国文学。A.法朗士在左拉墓前的演说中,不但赞扬他的人格,称他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的表现是“人类良心的一个关头”,而且高度推崇他的文学成就,认为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只有L.托尔斯泰可以与之相比。左拉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法国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都早有中译本。

左拉手迹

为您推荐

里加,G.

里加,G. : 生于阿尔伯塔省北部的一个农场,卒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夏园。里加的父母是乌克兰移民,因家境贫寒,里加12岁时即被迫辍学。他边干活挣钱边接受函授教育,1949年在德克萨斯大学短暂就读并开始写作,陆..

范德海格,G.

范德海格,G. : 生于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的小镇埃斯特哈齐。范德海格分别于1972年和1975年获得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历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78年在里贾纳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他曾当过档案保管员、..

西姆斯,W.G.

西姆斯,W.G. : 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卒于查尔斯顿。幼年丧母,父亲因生意失败外出谋生,由祖母抚养长大。年少时曾在一家药店打工,未曾接受正规教育。18岁开始学习法律,182西姆斯的写作画像7年获律师资..

沃森,S.

马拉特,D.

马拉特,D. : 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幼年在马来西亚度过,1951年随全家移居加拿大温哥华。1960~1964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语,成为《迪什》杂志的编辑,深受迪什派诗歌理念和风格的影响并成为重要成员..

《英国人的仆童》

《英国人的仆童》 : 小说平行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以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加拿大西部印第安人居住地的真实事件柏树山大屠杀为素材,记载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凶残杀戮。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

《典仪》

《典仪》 : 这部小说以一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返回故乡的混血印第安人塔尤为主人公,描写塔尤通过一系列典仪治愈自己的精神创伤,重新融入部族群体。同时以自己的身份回归召唤来雨水,结束了祖先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