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G.

    里加,G. :

生于阿尔伯塔省北部的一个农场,卒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夏园。里加的父母是乌克兰移民,因家境贫寒,里加12岁时即被迫辍学。他边干活挣钱边接受函授教育,1949年在德克萨斯大学短暂就读并开始写作,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和长、短篇小说。凭借奖学金,里加1950年进入班夫艺术学校读书。毕业后,他加入埃德蒙顿广播电台,但因在1953年纪念两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纪念日的节目中发表反战声明,引起一些人的强烈抗议,被迫从电台辞职。里加从1962年起专事写作,后携全家迁居至不列颠哥伦比亚。

里加的戏剧常把诗歌、舞蹈、歌唱与现实主义融合在一起,把过去与现在并置,虽然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并不是每次都很成功。里加一直坚定地与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站在一起,对加拿大社会的不公正提出抗议。

《丽达·乔的狂喜》(1971)是里加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现代加拿大戏剧诞生的标志”。剧中女主人公丽达·乔是一位在保留地出生的印第安姑娘,幼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后随情人来到大城市白人社会中闯荡,因受到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社会制度的压迫,找不到立足之地,最后沦落为妓女,被歹徒杀害。剧作通过揭示所谓自由平等的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无情迫害,鞭挞了加拿大的社会制度。在舞台艺术手法上,里加运用意识流技巧,通过丽达·乔的回忆,把她童年的快乐生活与现在面临的残酷现实交织在一起,更加突出了资本主义官僚机构对底层人民所犯的罪行。这部剧作是在建国百年大庆时期上演的,里加不逢迎吹捧,而是把悲剧展现给正在欢庆的举国上下,社会意义就显得格外深远。剧作于1973年在爱丁堡戏剧节上赢得最佳新剧作奖。

里加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15部舞台剧,包括《青草与野草莓》(1971)、《日照萨拉》(1973)、《帕拉塞尔萨斯》(1974)、《男孩子》(1978)、《给我儿子的一封信》(1982)等。他还创作了90多部广播剧、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由于里加坚持为人民创作,从不趋炎附势,再加上他在作品中表达的激进的社会主义思想,引起当权者的不满,逐渐受到冷落,晚年退出了加拿大戏剧文化的主流。

为您推荐

范德海格,G.

范德海格,G. : 生于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的小镇埃斯特哈齐。范德海格分别于1972年和1975年获得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历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78年在里贾纳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他曾当过档案保管员、..

西姆斯,W.G.

西姆斯,W.G. : 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卒于查尔斯顿。幼年丧母,父亲因生意失败外出谋生,由祖母抚养长大。年少时曾在一家药店打工,未曾接受正规教育。18岁开始学习法律,182西姆斯的写作画像7年获律师资..

沃森,S.

沃森,S. : 生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威斯敏斯特市,卒于那奈莫。在医生家庭和信仰天主教的环境中成长。她先后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33~1951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小城镇教书。1941..

马拉特,D.

《英国人的仆童》

《英国人的仆童》 : 小说平行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以19世纪70年代发生在加拿大西部印第安人居住地的真实事件柏树山大屠杀为素材,记载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凶残杀戮。另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的..

《典仪》

《典仪》 : 这部小说以一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返回故乡的混血印第安人塔尤为主人公,描写塔尤通过一系列典仪治愈自己的精神创伤,重新融入部族群体。同时以自己的身份回归召唤来雨水,结束了祖先土地上..

《双钩》

《双钩》 : 小说的灵感来源于沃森在卡利布地区边远社区教书时的经历。开篇是满目干旱,不仅指缺雨造成的干旱,也指小说描述的小小社区因陷入分裂、上帝缺位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干涸。沃森塑造了皮特太太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