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J.-M. :
生于尼斯。青少年时代在尼斯度过。后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伦敦大学求学,在泰国服兵役后到美国新墨西哥州任教。
由于祖先曾生活在非洲毛里求斯岛,勒克莱齐奥经常到墨西哥和巴拿马的印第安人部落去旅行,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厌恶,对印第安人原始生活的向往。第一篇小说《诉讼笔录》(1963)中的亚当是一个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病人,他把所在的城市视同荒漠,只凭自己的感觉行事。小说通过他的目光,抨击了超级市场、高速公路等一切现代文明,把城市描写得像精神病院一样荒诞,反映了人们厌恶都市喧哗、向往原始生活的精神状态。小说出版后获得勒诺多奖,使勒克莱齐奥一举成名。
接着发表的《洪水》(1966),写主人公不适应社会生活,成了一个流浪汉,他不愿意看到眼前的现实,有意直视太阳以弄瞎自己的双眼。《逃遁录》(1969)中的主人公为了逃避现实而漫游世界,但是从亚洲到美洲,他看到的都是高速发展的城市与贫困而死的人群,表现了对当代文明的忧虑。《战争》(1970)细致地描绘了灯光、汽笛、广告和汽车,把现代城市的生活环境写得险象环生,如同战场,呈现出一幅世界末日的景象。《巨人》(1973)运用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当代消费社会扼杀了生活的欢乐。
《荒漠》(1980)中的少女拉拉是一个孤儿,她的祖先属于一个被法国殖民军征服的部落。她热爱沙漠和大海,与相爱的牧童一起出走。她在沙漠里垂死之际被人救起,来到法国马赛。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却只能使她感到肮脏和罪恶。最后牧童被汽车轧死,她回到了渴望的荒漠,在海边的树下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小说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憧憬,反映了移民和妇女们的悲惨命运。
勒克莱齐奥在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表了小说《奥尼察》(1991)、《漫游的星星》(1992)、《40岁》(1996)、《金鱼》(1997)和《偶遇》(1999)。《偶遇》讲的是一个混血女孩的故事。她的父亲是白人,抛弃了她和母亲,使她面临着两条道路:一是过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生活;二是漂洋过海,进入父亲的社会。她偶然爬上了一艘名为“阿扎尔”的大帆船,被发现后受到船主莫凯的照顾,但最后还是遇到了海盗,未能逃脱悲剧性的命运。小说表现了对大海、波浪等自然景色和神秘冒险的热爱,同时也揭示了人的命运的偶然性。
《非洲人》(2004)是勒克莱齐奥的自传体小说,他8岁时生活在尼日利亚,父亲在那里担任英国军队的军医,他们一家是那里唯一的白种人。他回到尼斯读书时被同学视为怪人,只有幼年时对非洲的记忆永存在他的心中。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非洲的动植物,特别是白蚁和蚂蚁,印第安人的土地,当地的各种疾病,小小的邦索王国,这是他对在非洲独自工作了20年,以至被他当成非洲人的父亲的回忆。《乌拉尼亚》(2006)讲述的依然是一个力图摆脱现代文明的故事。
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始终贯穿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他不务虚名,作品很少获奖。但是他一生笔耕不辍,被公认是法国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大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