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伯,R.

    威伯,R. :

生于萨斯喀彻温省北部的乡村。父母都是基督教门诺派教徒,1930年从苏联移民至加拿大。1953~1956年威伯就读于阿尔伯塔大学,获学士学位。在德国图宾根大学深造后,回阿尔伯塔大学学习,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加拿大门诺教兄弟圣经学院的宗教学学士学位,并为《门诺教兄弟先驱报》担任了一年半编辑。自1967年开始,他任教于阿尔伯塔大学英文系,1992年获荣誉教授称号。

威伯长期从事小说创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历史小说。他以史实作为想象的起点,努力进入故事中人物的灵魂,令作品兼具厚重的历史感和充满激情的想象。门诺教派出身的他从小就体会到边缘人的生存境况,因此在作品中特别关注门诺派教徒、加拿大土著人等弱势群体,把他们置于文本的中心,颠覆了西方殖民历史中的所谓“正史”。在这些长篇小说中,《大熊的诱惑》(1973)和《发现陌生人》(1994)最为突出,为威伯赢得了声誉。

《大熊的诱惑》以发生在加拿大西北地区印第安土著与殖民者斗争的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描写了克里族酋长大熊带领族人反抗白人殖民者的悲壮故事,揭示出所谓“史实”在殖民者权力话语作用下的不真实性。《发现陌生人》则以英国探险家J.富兰克林率队北极探险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素材,描述了当地土著和白人探险者之间的文化冲突,并展现出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毁灭的过程,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威伯凭借《大熊的诱惑》和《发现陌生人》两度获得加拿大总督奖。

威伯的其他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安宁将摧毁多人》(1962)、《首支重要的蜡烛》(1966)、《中国的蓝色群山》(1970)、《焦木族人》(1977)、《发疯的捕兽者》(1980)、《我可爱的敌人》(1983)、《甜蜜甚过全世界》(2001)等,短篇小说集《声音从何处而来?》(1974)、《阿尔伯塔/一份赞颂》(1979)、《石之河:小说与回忆》(1995),戏剧《目所能及之处》(1977),以及儿童读物《切努克圣诞节》。

威伯于1986年获洛恩·皮尔斯勋章,2000年获加拿大勋章,2003年任吉勒奖评委,2007年因回忆录《这片土地上:一位门诺派男孩在北方森林的童年》而获查尔斯·泰勒奖。

为您推荐

阿莱克西,S.

阿莱克西,S. : 生于华盛顿州斯波坎。科伦达部族和斯波坎部族的成员。父亲是科伦达部族成员,母亲则拥有斯波坎族、乔克托族、科尔维尔族以及白人血统。从小一直跟着母亲生活在斯波坎保留地。为了改变自..

伍德科克,G.

伍德科克,G. : 生于温尼伯,卒于温哥华。伍德科克年幼时随父母前往英国。因家境贫困,17岁就开始在大西部铁路公司帕丁顿站工作。20世纪30年代,他在伦敦当地的杂志上发表诗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无政..

伊萨克松,F.

伊萨克松,F. : 生于传教士家庭。在乌普萨拉大学毕业后,分别于1950~1951年、1951~1958年、1959~1965年任《快报》《晨报》和《每日新闻》的文学评论家。195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冬天的旅行》。同瑞典20..

桑斯特,C.

布鲁克,F.

布鲁克,F. : 生于英国林肯郡,卒于英国林肯郡。在1763年赴加拿大魁北克之前就已是伦敦一名成名的作家了。1769年在伦敦出版的《艾米丽·蒙塔古往事录》常被称为“加拿大的第一部小说”,其实它也是整个北..

隆德克维斯特,A.

隆德克维斯特,A. : 生于佩什托普一农民家庭,卒于索尔纳。靠自学成才。长期在瑞典各大报纸如《斯德哥尔摩日报》《每日新闻》等担任文化版编辑,还是瑞典文学杂志《波尼尔文学杂志》的文学评论员。1968年..

尼斯特,R.

尼斯特,R. : 生于安大略省康博,游泳时不幸溺亡于安大略省圣克莱尔湖。尼斯特是德国移民后裔,曾在多伦多大学读书,但几个月后因病辍学。在父亲的农场养病期间,他边干活边阅读了不少世界名著。20世纪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