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逊,E.P. :
生于安大略省印第安人保留地,卒于温哥华。父亲是保留地的印第安莫霍克部族的酋长,母亲是英国人。约翰逊仅受过7年正规学校教育,但父亲藏书极为丰富,母亲文化素养高。她12岁之前就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经典诗歌的熏陶,又从祖父那里听到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与传说,兼具了两种不同文化的传承。
她少女时代就开始创作,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大量诗作,流露出她对自己印第安文化背景的自豪,同时展现了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巧妙结合。在1892年多伦多一次诗歌朗诵会上,她不用文稿,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自己的诗歌《一位印第安妻子的呼喊》,引起轰动。此后近18年间,她在北美和欧洲各国巡回朗诵自己的诗歌,受到各地政府的热情接待,起到了加拿大非官方文化使者的作用。同时,她一直在加拿大各地巡回演出,几乎每一块土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为促进加拿大走向真正的联合与统一、加强各民族间的凝聚作出了贡献,而她本人就象征了不同民族的团结和不同文化传统间的有机融合。她不仅以诗歌创作闻名于世,更以富于激情独特的朗诵表演声名远扬。朗诵会上,她往往上半场穿戴传统印第安公主的皮毛镶边白鹿皮服装、串珠的头饰和鹿皮靴,佩猎刀,下半场则穿西式晚礼服,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长期的奔波劳累带来的病痛迫使她停止了巡回演出。1909年定居温哥华。1913年3月,她因患乳癌去世。全加拿大降半旗致哀。1962年,加拿大发行了一枚纪念她诞辰100周年的邮票。
约翰逊一生发表了大量叙事诗、自然诗和爱情诗,尤善短小精练、质朴简洁的叙事诗,反映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感情,展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并含蓄地指向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前景,常具有超越民族和时代的普遍意义。《一位印第安妻子的呼喊》一诗采用印第安人的视角,用第一人称讲出了一位印第安妻子关于L.里尔领导的1869~1870年土著人反叛的思绪。这位心地善良的女人左右为难,一方面赠送即将迎战白人入侵者的丈夫一把匕首保护自己,一方面又设身处地为将被杀死的白人及其妻儿父母担忧。在诗歌形式上,诗人却充分利用了自己在英国诗歌传统方面的知识积淀,女主人公的犹豫不决和反复换位思考使人联想起W.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独白。约翰逊的诗歌多具维多利亚时代浪漫主义风格,又保留了一些印第安民谣的遗韵,其中大都是为巡回朗诵而作,节奏韵律富于乐感,又因她善用双行韵,措辞简明平易,因而朗朗上口。
她的诗集包括以印第安人等土著人为主题的《白色的贝壳串珠》(1895),以加拿大民族主义为主题的《生为加拿大人》(1903),而《燧石和羽毛》(1912)则包括了前两个诗集中的作品及一些新诗。1911年出版的《温哥华的传说》收集了她已零散发表的加拿大西海岸印第安人的系列故事,很受欢迎。另两部集子《莎甘那彼》和《鹿皮鞋匠》都在她病故后的当年出版。《莎甘那彼》是印第安人的冒险故事集;《鹿皮鞋匠》中一些故事涉及了土著与白人通婚的混血后代。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母亲》,作者回忆了她父母相爱与成婚的经历并探讨了异族通婚。
尽管约翰逊生前声名鼎盛,却因作品的通俗风格和直白的情感表露,一度受到20世纪学术界的冷遇。随着加拿大人对早期文学的重新认识,确立女性文学地位的世界性潮流的出现,特别是90年代加拿大人对政府土著人政策的历史反思和批评,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用极具感染力的意象向白人读者和观众呈现自己的印第安女作家,从而肯定她在促进异质文化间的沟通和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方面的先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