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吉森,F :
生于汉密尔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卒于奥克兰。曾做过律师助理。1927年前往英国,1928年回国后,从事过帮工、种菜、打杂等多种体力劳动。萨吉森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短篇小说,后期以长篇小说为主。他的短篇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但直到1935年才有作品面世。1936~1946年,他发表了近40篇短篇小说,主要收集在《与叔叔的谈话》(1936)、《男人和妻子》(1940)和《那年夏天》(1946)3本小说集里。故事的背景大多是他熟悉的新西兰小城镇,人物往往是一些底层的劳工,从事他做过的职业。这些作品以作者的视角观察社会现象,反映社会下层人物艰难困苦的生活,具有典型的现实批判主义特征。40年代末,萨吉森的创作转向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7部作品:《我梦中所见》(1949)表现一个新西兰青年的成长过程,歌颂新一代人的叛逆精神;《我亦如此》(1954)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一位中年未婚女教师的情感生活;《一个劳工的回忆》(1965)通过一个保险公司退休职员的自述,回顾自己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经历;《遗物》(1967)描写一位正在走向成熟的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困惑;《虫的欢乐》(1969)探讨父子关系;《今日英格兰人》(1972)是两部中篇的合订本,包括《我亦如此》和新作《捉迷藏》;《日落村》(1976)是作者最后一部小说,描写靠领取养老金为生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此外,他还创作了2部剧本:《播种时节》(1961)和《摇篮与蛋》(1962)。70年代,他发表了3部自传:《只此一回》(1973)、《绰绰有余》(1975)和《永不知足》(1977)。萨吉森以崭新的主题和乡土化的语言为新西兰的新文学形成作出开拓性的贡献,被誉为“新西兰民族文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