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 :
小说描绘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历经坎坷终于成名的一生。前3卷《黎明》《清晨》和《少年》叙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小城的一个音乐世家,由于父亲酗酒,他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只能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和安慰。第4卷《反抗》和第5卷《节场》写克利斯朵夫成人之后,敢于批评德国艺术的虚伪,因而与小城里的人处于敌对的位置,甚至因顶撞大公爵被赶出了宫廷乐队,连法国少女安多纳德因偶然与他一起看戏也被解除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法国去了。他在乡下的一次舞会冲突中打伤了捣乱的大兵,逃到他向往的巴黎。结果发现法国的文艺现状同样虚伪和庸俗,因此批评了法国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重新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只有跟他学琴的小女孩葛拉齐亚对他深表同情。
《约翰·克利斯朵夫》第1卷《黎明》的扉页
接下来的3卷是《安多纳德》《户内》和《女朋友们》。写安多纳德与克利斯朵夫心心相印,她抚养的弟弟奥里维考取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她自己却一病不起。奥里维和克利斯朵夫都崇尚自由,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葛拉齐亚利用自己伯爵夫人的地位,帮助克利斯朵夫摆脱了困境。
第9卷《燃烧的荆棘》写克利斯朵夫在集会上与军警搏斗后逃往瑞士,寄居在当医生的同乡勃罗姆的家里。他的琴声唤醒了勃罗姆的妻子阿娜长期被宗教信仰压抑的情欲,导致他们发生了不应有的关系,克利斯朵夫为此自杀未遂,于是到汝拉山上一个孤独的农家里隐居了10年之久。
第10卷《复旦》写他在10年之后功成名就,获得了自由。他像慈父一样,促成了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洛拉的婚姻,然后在病榻上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对一切都表示忏悔和宽恕,认识到只有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才是人类欢乐和幸福的源泉。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初重要的现实主义巨著,同时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它的特色是对情感重在表达而不是分析,要打动的是读者的心灵而不是理智,所以它描绘的生活就像一条有节奏地流向大海的长河,充满了诗情画意。罗曼·罗兰在把克利斯朵夫塑造成为一个依靠个人顽强奋斗来主宰生活的英雄的同时,揭露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社会现状,鞭挞了欧洲文化界的堕落风气。他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提出了一种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理想,呼吁用博爱的精神来团结各个民族,从而使这部作品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早的中译本发表于1926年的《小说月报》,傅雷的译本在1937年问世,之后多次再版,在中国读者中很有影响。
《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译本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