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与毒药》 :
1957年发表于第6、8、10期的《文学界》。取材于二战期间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活体解剖美军俘虏事件,作者试图通过描写参与事件的医学部人员,来探讨日本人与西方人罪恶意识的差异。
小说开头出现的人物有曾参与解剖事件、二战结束后仍然心怀愧疚的胜吕医生,开始忘却结束不久的战争的普通人,以及曾在战争期间入侵中国的日本退伍士兵。这些退伍士兵在提到在中国大陆杀人、奸淫妇女的往事时,依然津津乐道、毫无罪恶感。这些二战后的社会现状与小说中医学部参与活体解剖事件的人群形成了对应关系,暗示医务人员轻易参与罪恶的土壤并没有因战争结束而消失。
发生活体解剖事件的场所——F大医学部的教授、医生、实习医生对于身患绝症的穷人毫无同情,缺乏最基本的伦理观念,理所当然地把这些病人当作自己医学的试验对象,实习医生胜吕虽对病人抱有同情心,但却无力抵抗这种丑恶现实。医学部的桥本教授与权藤教授为争夺下届医学部长的位置勾心斗角。为争取到现任部长的支持,桥本教授亲自为部长的亲属做手术,结果手术失败。为了恢复名誉、扳回劣势,桥本教授毫不犹豫地主持了俘虏的活体解剖。在活体解剖的主要参与者眼里,活生生的人是他们获得医学数据的试验品,是他们争权夺势、升职获利的工具。
在这一背景下,小说重点描写了两名实习医生胜吕与户田、护士上田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他们都处于医学部的底层,是普普通通的日本人,但在性格上、人品上、经历上差异很大:胜吕善良、富有同情心,但十分怯懦、优柔寡断;户田现实利己、冷漠无情,没有是非,毫无罪恶感;护士上田屡遭挫折,失去生育功能,对一切都漠然处之。他们与医学部中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势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要求他们参加活体解剖时,他们都没有拒绝,成为谋杀俘虏的共犯。借这些人物,作者发出了疑问:为什么面对罪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没有罪恶感觉?
小说发表后,作者原打算继续写小说的续篇,但因事件的参与者中有人抗议而放弃。1977年作者出版的小说《悲哀的歌》的主人公仍然是参与解剖事件的胜吕医生,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作《大海与毒药》的续篇。小说1958年获新潮社文学奖和每日新闻出版文化奖,1986年被拍成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