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学派 :
剑桥学派的主要批评理念经历了I.A.瑞恰慈和W.燕卜荪的语义批评、F.R.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和R.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三个主要阶段。
瑞恰慈的代表作是《文学批评原则》。他将心理学和语义学理论引入文学阅读和批评,提出语言的两种用法即“语言的科学用法”(语言指称事物)和“语言的感情用法”(语言表达感情),将文学批评推向精确化和科学化。瑞恰慈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倡导读者在不受作品背景、作者立场、宗教信仰等影响的情况下细读文本,分析文本的语义和结构,最终作出理性、科学的感受和判断。燕卜荪的代表作是《含混七型》。他以语言和文本的多义本质和复义形态为批评对象,通过大量文本批评实例,完善了瑞恰慈的语义分析、语境理论和细读法则,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文本批评模式,为新批评理论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学术规范。
利维斯的代表作是《伟大的传统》。他通过梳理和分析历史上英国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阐明伟大的文学作品包含了人类对生活最深刻的洞察。利维斯创立了《细察》杂志,宣扬以文学为核心的跨学科人文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的智性和情感能力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利维斯与斯诺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体现了利维斯坚守人文传统,倡导大学人文教育理念,追求文学道德观的使命感。
威廉斯的代表作是《文化与社会:1780-1950》。他围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文化”等文化关键词梳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传统,将文学和其他文化形式看作社会活动的外在表现,探讨社会活动过程中意识形态、机构运作和审美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利维斯等人不同,威廉斯认为在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承方面,大众传媒和书籍一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他要推行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学或文化批评, 更是要通过文学和文化批评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和革新。
瑞恰慈和燕卜荪推行的实用批评方法包括文本细读和语义分析,已经成为西方文学批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一整套文学批评范式被看作是美国20世纪30~50年代盛行的新批评理论的源头与发端。此外,燕卜荪也注重挖掘文本的社会文化内涵、文本与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促进了新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原型批评等理论的发展。同时,瑞恰慈在1929~1931年间曾在中国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任教,燕卜荪也曾于1937~1939年、1947~1952年两度在西南联大和燕京大学讲授英国文学,他们的教学对现代中国的文学界、学术界以及叶公超、钱锺书、朱自清、吴世昌、袁可嘉、王佐良、李赋宁、查良铮、赵瑞蕻等学者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利维斯承袭了M. 阿诺德的文学批评理念,大力提倡以英国文学为“绝对中心”的跨学科的人文教育,号召人们通过人文精神和生活艺术来抵抗20世纪的现代机器文明的侵袭。至今剑桥大学的英文系仍然严格以文学和文化两条主线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践行着利维斯跨学科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