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
与传统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化的艺术、美学和道德价值不同,当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反对“文化精英主义”,批判高雅和低俗的文化二分论。它研究的文化产品既可以是精英知识分子钟爱的文化产品,也可以是社会各阶层遇到的物质和象征性产品。其研究对象最早定位在大众文化,现在扩展到各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典型的跨学科性质,其反体制性和批判性决定了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它虽然发端于文学批评,但吸收了文学、史学、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英国新左派政治的出现,促成了文化研究的产生。它继承了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但质疑和超越了其精英主义思想,扩大了文化的内涵。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文化研究机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R.霍加特担任第一任主任,这对推进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这一中心旨在利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判和阐释大众文化,1972年发表第一期《文化研究工作报告》,宣布“将文化研究纳入理性的地图”,拉开了文化研究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秉持了英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将文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深入探究通俗的、劳工阶级的文化趣味和社区生活,从社会底层追溯历史,从思想和文化角度进行社会批判和抗争。代表作有R.威廉斯的《漫长的革命》和《文化与社会:1780-1950》,R.霍加特的《有文化的用处》,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S.霍尔的文章《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这些奠基之作为早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批评范例。
20世纪70年代,L.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A.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二战后挑战中产阶级英国文化价值观的青年亚文化,以及媒体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内涵。80年代以来,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转向了身份政治的后现代形式,较多关注女性主义、族裔研究、流散研究、同性恋研究、后殖民主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削弱,社会批判锋芒锐减,而更带有描述性的经验研究特征。
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逐渐扩展至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但在各个国家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美国侧重文化的美学分析和文本分析、社会认同和文化形式的表现、传媒文本和大众文化的效果以及强调民族志的观众研究。澳大利亚侧重关注社会的边缘群体,如女性、移民、土著居民等。加拿大关注民族性、文化认同、文化政策和经济发展。法国的文化研究既包括法国理论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如R.巴特、L.阿尔都塞、P.布尔迪厄、J.鲍德里亚、C.L.斯特劳斯、J.德里达和M.福柯,也包括法国本土的文化研究,如围绕法国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目前,文化研究的热潮在西方学界仍方兴未艾,并以不同的形式迅速传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