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罗亚斯德 :
关于他是超现实的神话人物还是实在的历史人物,学界长期争论未决;有关他的生卒年月和出生地点,历来众说纷纭。根据传统说法,20岁开始隐世遁居,修身养性,探求世间真理。30岁在乌鲁米耶湖畔,蒙神主阿胡拉·玛兹达的默示,深入民间去传播正教,引导黎民百姓抑恶扬善,弃暗投明,以拯救世界和个人灵魂。布道之初,遇到顽固不化的巫师术士的极力反对,处境十分艰难;传教10年,追随者仍为数寥寥。后在神主启示下奔赴巴尔赫地区,42岁时得以说服当地国君凯·古什塔斯布皈依正教。从此名声大振,正教也日益强盛,获得广泛传播。最后在与邻国突朗的战争中不幸殉难,时年77岁。
相传为“琐罗亚斯德之歌”的《伽萨》颂诗,是波斯古经《阿维斯陀》(又译《阿维斯塔》)最早形成的部分,分为5篇,17章,238节。《伽萨》首次提出“善恶二元”宇宙观——对世界的本原、形成、发展和结局的看法;并且阐明了建立在这种宇宙观基础上的宗教观——以“抑恶扬善”和善必胜恶为最终目标的信仰教条,道德观——以“拯世救人”为主旨的“三善”(善思、善言和善行)原则,社会观——以农业和养畜业取代游牧业为纲领的奋斗目标。《伽萨》颂诗热情地讴歌善本原阿胡拉·玛兹达和代表他各种优良品德的六大从神,无情地揭露和批判恶本原阿赫里曼及其众妖魔,即伊朗雅利安人自古以来信奉的众“迪弗”,并具体地描述了迪弗教和玛兹达教进行的殊死斗争。作为伊朗上古宗教时代的产物,《伽萨》是教主琐罗亚斯德以诗体神话的形式,对当时宗教斗争所作的真实生动的记录,同时也是他对以往传统的宗教信仰进行批判、改造,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创新的结果。因而,这部伊朗最古老的诗文总集不仅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宗教史料和哲学理论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