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热,H. :
生于巴黎,卒于巴黎。父亲是兼做裁缝的门房,从外省来到巴黎。米尔热为了结识文艺界的人士而成了莫米斯咖啡馆的常客,并在老师E.鲍狄埃的鼓励下一心从事写作。他后来成为圣彼得堡公共教育部特派员托尔斯泰伯爵的秘书,但工资微薄。他在莫米斯咖啡馆里结识了C.波德莱尔等青年艺术家,他们都身无分文,对社会抱着反抗的态度。他以这些文人为原型,在《海盗》杂志上连载小说《波希米亚的生活场景》,并于1851年结集出版,受到热烈的欢迎。
波希米亚一词原指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那里人口最为密集,吉普赛人也最多。吉普赛人原来居住在印度西北部,从10世纪开始向西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迁移,过着以歌舞和占卜为生的流浪生活。波希米亚因此有了新的含义,即指在性格和生活方面放荡不羁的人。
波希米亚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行吟诗人。19世纪,法国小说里出现了吉普赛人的形象,最著名的有V.雨果笔下的爱斯梅拉达,P.梅里美笔下的嘉尔曼。这些美丽动人、渴望自由的吉普赛女郎形象,充分显示了波希米亚对巴黎文化生活的影响。
一群贫穷的知识分子、生活放荡不羁的作家和艺术家,在巴黎的拉丁区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波希米亚。他们继承了古希腊以来行吟诗人的传统,也有着巴黎文人玩世不恭的特色,是全世界波希米亚的鼻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米尔热的《波希米亚的生活场景》。
米尔热成名之后,又在《两世界杂志》上发表了《拉丁区》(1851)和《喝水者》(1853~1854)等作品,出版了《青年生活场景》(1851)、《全体妇女的小说》(1854)、《最后一次约会》(1856)和《红木屐》(1860)等小说。他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荡不安,而是定居在巴黎南部枫丹白露附近的乡村潜心写作。但是由于健康不佳,他不到40岁就死于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