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札记》 :
最初以连载形式刊登在《世界》杂志,1965年由岩波书店出版,收入“岩波新书”系列。1945年8月6日,为迫使日本尽快投降,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8月9日在长崎投下原子弹“胖子”;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弹实战宣告结束。1963年夏,大江健三郎应《世界》杂志之邀,前往广岛参加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并采访了原子病医院院长重藤文夫和多位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由此引发了他对核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之后他又数次到访广岛,每次有不同见闻与体悟,这些触及心灵的体验使他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核斗士。
《广岛札记》由9个短篇组成,各自独立成章,按时间顺序编排。在序章中,大江健三郎提到自己初访广岛时正面临人生最艰难时刻,即他的大儿子刚刚降生却带有先天疾患,生死未卜。他从这段痛苦的个人体验出发,在到达广岛后接触到幸存者与自杀者、抗议者与妥协者,倾听他们的遭遇,深入他们的内心,试图理解广岛人所经历的一切并开始思考核威慑下弱者如何幸存的问题。他在广岛原子病医院采访过的几位病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病人在他再访广岛时已经离世,有些则忍受原子病的痛苦折磨继续坚强地活着,有些病人的亲友因不堪忍受亲人的离世而自杀身亡,有些病人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原子弹爆炸却带着原子病出生。广岛人在原子弹爆炸后的十多年里一直保持沉默,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受难经历当做政治资本,他们渴望有尊严地活着或死去。大江健三郎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并在《广岛札记》中反复强调自己以广岛局外人的身份所做的这份记录必然会遭到广岛人最犀利的批评,他把自己在广岛的体验和感悟当做是一把锉刀,在陷入沮丧、颓废时给自己警示,把由广岛人重新定义的威严与道德作为自己文学的目标。在终章中,大江健三郎把经历过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人称作最正统的日本人,认为他们真正体现了决不绝望、决不奢望,始终坚忍不拔的精神。
《广岛札记》记录了笼罩在核时代阴影下的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赞扬了以重藤文夫等人为代表的医生身上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重点刻画了广岛人的威严形象,体现了大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与《冲绳札记》并称姊妹篇,是大江健三郎散文作品中的双璧,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