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淳 :
生于东京。1920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1924年在福冈高等学校任法语教师,翌年因有教唆煽动学生运动之嫌,被停职。1935年发表小说《佳人》,正式开始创作生活。同年,与中学同学共同创办同仁杂志《现代文学》,并开始翻译介绍法国作家A.法朗士、A.纪德、莫里哀的作品。被认为是日本最早介绍纪德的作家之一。
石川淳学识渊博:熟知日本传统文化,了解汉文化和西方文化。193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普贤》通过纪德式的小说结构、江户戏作文学的手法和中国传说等多元的历史观念来折射日本的社会现实。翌年获“芥川奖”,由此确立了他的小说家地位。《战神之歌》(1938)通过同时代日常的描写表达了对于战争体制的不满,受到禁止发行处分。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战后他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黄金传说》(1946)、《无尽灯》(1946)、《废墟上的耶稣》(1946)和《处女怀胎》(1946)等。其中,《黄金传说》运用某种游戏式的文体,揭示了毁灭、绝望之后重获新生的愿望。石川淳确信人类生存于观念之中,因而他的作品追求某种抽象的生命力而拒斥“现实的还原”。其战后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废墟上的耶稣》,同样也描述毁灭之后废墟中出现的“新人”,直接体现了一种自由的风格以及变革文体的愿望。他的创作一直绵延至20世纪80年代。晚期作品《紫苑物语》(1956)、《狂风说》(1971~1980)等,同样涌动着青年作家式的革新热情,也进一步验证、发挥、拓展了他战后初期的虚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