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尼埃,M. :
生于巴黎。父亲是巴黎音乐出版社国际处的总编,母亲曾获巴黎大学德语学士学位。图尼埃在获得巴黎大学哲学高等教育文凭后,1946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批来到德国的法国人,在蒂宾根大学工作至1949年。回国后因哲学教师资格考试失败,放弃教职到电台去当制片人和导演。1954~1958年任欧洲一台的新闻专员,1958~1968年任普隆出版社文学部主任。
图尼埃到43岁才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1967),是对英国作家D.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改写,出版后获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鲁滨逊在海难后漂流到一个小岛上,他种粮食、养山羊、记日记,救了一个野人,取名为礼拜五,就这样过了28年。但是在终于看到一艘英国帆船的时候,他却对文明生活感到厌恶,不想离开这个小岛了。第二部小说《桤木王》(1970)写一个名叫阿贝尔·蒂福热的法国青年,在二战的前线被德军俘虏,押到德国后受到纳粹思想的毒害。德军崩溃时他逃入一片桤木林,陷入泥潭中死去。小说的标题借自J.W.von歌德的叙事诗《桤木王》,象征着主人公将像他见到的一具古尸那样,埋在泥炭层内不致腐烂。小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奠定了图尼埃在文坛上的地位,也使他在1972年成为龚古尔学院院士,从此专门致力于小说创作。
图尼埃的小说题材丰富,其中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流星》(1975),写一对情同手足的孪生兄弟为一个女人反目的故事,包含着对分隔德国的柏林墙的隐喻;有改写宗教传说的《加斯帕尔、梅尔希奥尔和巴尔塔扎尔》(1980),是对三博士朝拜初生耶稣故事的发挥和想象;有历史人物的传记《吉尔与贞德》(1983),描写法国历史上的女民族英雄贞德和她的部下吉尔英勇杀敌,却先后被处以火刑的史实。
图尼埃把孩子们能否看懂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他认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皮埃罗或黑夜的秘密》(1979),因为连6岁的孩子都能看懂。他还特地为孩子们把鲁滨逊的故事改写成《礼拜五或野蛮生活》(1977)。他根据关于摩西的传说创作的小说《埃雷亚扎尔或泉水和灌木丛》(1996),也是题献给一个11岁女孩的。他的作品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所以从来不写他个人的生活,只写外部世界,而且都带有神话的特征。《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已有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