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S.A.

    叶赛宁,S.A. :

生于俄罗斯梁赞康斯坦丁诺沃(今梁赞州叶赛宁诺),卒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出身农民家庭。童年在比较富裕且颇有知识的外祖父家度过。家乡的田园风光、人情风物在诗人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诗情画意。1912年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过店员和印刷厂的校对员,参加过苏里科夫文学与音乐小组,并在沙尼亚夫斯基人民大学进修过历史和哲学课程。1915年赴圣彼得堡同A.A.勃洛克相识,经勃洛克引荐,结识诗人S.M.戈罗杰茨基和N.A.克留耶夫等,并向他们学习写诗。1916年在沙皇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满腔热情地迎接十月革命。

叶赛宁9岁开始写诗,1914年发表处女作《白桦》。191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扫墓日》。这些诗展示出他挚爱祖国、眷恋家乡的情结。虽然也写一些带神秘色彩的宗教诗,但他主要是一位田园诗人,酷爱大自然,迷恋牧笛悠扬、人欢马叫、牛羊成群的田园美景,讴歌家乡好、祖国美,对俄罗斯故土的一切如醉如痴地热爱。十月革命时期,他写了许多颂扬革命的诗歌,如《同志》《变容节》《约旦河鸽子》《乐土》《天上的鼓手》等,称十月革命为“尊贵的客人”,并激越地欢呼“人间和天上的革命万岁!”

但是,叶赛宁是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去认识和迎接革命的。他认为革命将很快地实现他的“庄稼汉天堂的理想”,立即改变农民的命运。然而革命后首先出现的却是连绵的内战,伴随内战而来的是血污、饥饿、经济困难、农村破坏。理想破灭了,诗人陷入失望和忧伤。1919~1923年是诗人精神危机的年代。他迷惘、颓丧的情绪在这一时期的许多诗歌中留下明显的印记,如《无赖汉》(1919)、《牝马船》(1919)、《四旬祭》(1920)、《莫斯科酒馆之音》(1922)等。在这段时期诗人加入了意象派团体,陷入了纯艺术的圈子。不过他很快地清醒,脱离了意象派。

1922~1923年叶赛宁携妻子I.邓肯出国旅行,先后到了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思想上起了可喜的变化。1924~1925年的创作达到了顶峰。除纪念V.I.列宁的长诗《列宁》(1924)和《大地的船长》(1925)等重要诗篇外,还写有《波斯抒情》(1924~1925)、《安娜·斯涅金娜》(1925)等上百首长短抒情诗和叙事诗。这些诗作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方面都取得相当高的成就。组诗《波斯抒情》共15首,以细腻的抒情笔触歌颂了爱情、乡村,并以异国风情为烘托,抒发了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作者自认这是他“写得最好的诗篇”。《安娜·斯涅金娜》则是融抒情与叙事为一体的革命礼赞,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内战等各个时期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历程,讴歌了为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礼赞工农新政权的诞生。此外,《回乡行》《苏维埃俄罗斯》《给外祖父的信》等都洋溢着诗人炽热的革命感情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叶赛宁在继承A.S.普希金、M.Yu.莱蒙托夫、N.A.涅克拉索夫及A.A.费特、勃洛克等诗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形象体系,为俄罗斯、苏联新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特别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富于俄罗斯的民族气质。然而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新旧思想的斗争、多种感情的冲突始终困扰着他。他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和新的苏维埃制度;他歌颂革命,却又没有投身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中自缢身亡。

为您推荐

天宛

天宛 : 原名乃天·布罗天,天宛是笔名。又名刀沃绍宛纳普,“宛纳普”可能是他剃度出家时的法名。天宛曾在帕彻都蓬寺学习,在拉查巴迪寺出家。和洋人一道工作过,后来做律师。1900年曾创办半月刊《文字天秤..

克雷洛夫,I.A.

克雷洛夫,I.A. : 生于莫斯科一贫寒的军医家庭,卒于圣彼得堡。少年丧父,11岁开始在地方法院做帮工,14岁从莫斯科迁居圣彼得堡,在税务所当办事员。他喜爱文学,自学成才。1782年写出第一部喜剧《用咖啡渣占卜..

布宁,I.A.

布宁,I.A. : 生于沃罗涅日一破落贵族家庭,卒于法国巴黎。家境困难,中学四年级时,因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在兄长的辅导下自学,并阅读了A.S.普希金、M.Yu.莱蒙托夫、N.V.果戈理等人的作品。后外出谋生,曾做过校对..

卡津,A.

斯通,R.

斯通,R. : 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卒于佛罗里达州。母亲是小学教师,患有精神分裂症,父亲在他年幼时离家出走。斯通的童年是在孤儿院度过的,后进入天主教会学校学习。由于其无神论思想,在和校方发生冲突后,没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N.A.

奥斯特洛夫斯基,N.A. : 生于乌克兰沃伦省一工人家庭,卒于基辅。早年丧父,11岁进乡村小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家迁居谢彼托夫卡,转入当地两年制小学读书。后因对神父教师搞恶作剧而被学校开除,进一家饭..

田山花袋

田山花袋 : 生于群马县,卒于东京。出身于士族,明治维新时父亲战死,家境贫寒。1886年迁居东京,入私塾学英语,开始涉猎西欧文学。曾在桂林派一歌人门下学写和歌,接受重实感、去技巧、忠实于自我的和歌理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