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主体对于客观对象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态度具有3方面的功能:1.态度决定着全体对外界影响和刺激的选择、判断;2.态度预定着主体对事物的反应模式;3.态度会影响人的行为及其效率。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种成分:认知因素是指主体对物或人的知识、了解程度、看法与评价;情感因素是指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情绪反应,如同情——排斥、喜爱——憎恨等;行为倾向是指准备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行动意向,并不是已经作出的行为。在上述3种成分中,情感因素最为重要,态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和制约。态度具有如下基本特性:1.两极性。指人们的态度常表现为或趋向于反对、或趋向于赞同的两极化性质,尽管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还有一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中性”态度,但中性态度具有暂时性的特点,最终会向态度的两极发展变化的。2.对应性。态度总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而产生的,不存在无对象的态度,因而,态度具有主体对客体的对应性质。3.协调性。在通常情况下,态度构成的三种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协调一致的,如果出现彼此矛盾的状况,人的内心就会感到痛苦,就有努力使它们复归协调一致的倾向。4.间接性。态度是一种内心体验,它虽然具有行为的倾向,但并不等于行为本身,态度是否外化为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情境。所以,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从人们的言论、表情及行为中进行间接地分析和推理。5.社会性。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它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和存在。6.恒常性。态度是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态度的形成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1.模仿与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包括平衡理论和和谐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态度可以用态度量表加以测量,常用的态度量表有:瑟斯顿量表、李克特量表、古特曼量表、语义差别量表、博格达斯量表和F量表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