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

面壁: 坐禅之别称。佛教修行方法之一。谓面向墙壁,端坐静修,止息杂虑,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境界,即谓禅定。见《景德传灯录三·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观心 佛教术语。谓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漏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见《十不二门指要钞》:“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佛教各宗观心之法有异。

为您推荐

伍遵契(约 1598—1698)

伍遵契(约 1598—1698): 明清之际伊斯兰教经师。字子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幼承家学,成年后投山东济宁胡登洲四传弟子常志美门下。学成,执教于南京、苏州、镇江等地。曾辑译《修真蒙引》一书,举凡..

陈景元(?—1094)

陈景元(?—1094): 北宋道士、道教学者。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师事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十八岁,从天台道士张天梦学《老》《庄》。后隐江淮。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因受命为右街..

定: 梵文的意译。亦译“等持”。音译“三摩地”、“三昧”。《俱舍论》卷四称为“心一境性”,即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况。故《大乘义章》谓:“止心不乱,故复名定。”又分二种,一谓“生定”,指人生来就有的一种精神功..

张中(1584—1670)

张伯端(984—1082)

张伯端(984—1082): 北宋道士、道教内丹理论家。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涉猎三教经书。尝为府吏,后因故谪戍岭南。宋熙宁二年(1069),随龙图阁学士陆诜镇自桂林赴成都。托言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

戒: 梵文的意译,义为“行为”“习惯”“道德”等。音译“尸罗”。主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约,以防非止恶。与定、慧并称为佛教三学。据称释迦牟尼时已制定戒律,后形成佛教三藏之一的律藏,对传授,生活等方面有详尽的规定。如按..

尺布斗粟

尺布斗粟: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废,徙居蜀郡严道县,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为此作歌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事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多以“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明•赵弼《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