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约前 372—前 289)

孟轲(约前 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子思门人,史称思孟学派。壮年从事讲学活动,曾带领弟子周游齐、魏、陈、滕等国。各国国君虽以礼相待,但嫌其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故不见用。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书讲学以终。认为统治者要使国家安定,最重要的是“得民心”。“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其心,则得其民”。倡导施行“仁政”,“分田制禄”,给人民“恒产”,使他们“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教育目的全在于“明人伦”,使人民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人伦道德(同上),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首创“性善说”。认定人生来皆有“仁、义、礼、智”之“善端”,所谓“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但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存心养性”,才能使“善端”扩而充之,成为圣人。确信教育在发展人与治国中的巨大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在教育方法上,重视“尚志”,主张“专心致志”、“深造自得”、“由博反约”。提倡存疑,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在道德修养上,首重“义利之辨”和气节。要求学者“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滕文公下》),必要时“舍生而取义”(《告子上》)。在具体方法上,提出“寡欲”、“求放心”、“先立乎其大”,重视道德理智的作用。强调自反,“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倡导自觉地进行意志锻炼,“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他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谓周武王伐商纣王,乃“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然又为体脑对立进行辩解,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对后世影响极大。现存有《孟子》一书。

为您推荐

费直

费直: 西汉经师。古文易学“费氏学”开创者。字长翁,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治《易》为郎,至单父令。汉兴治《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未曾立于学官。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董仲舒(前 179—前 104)

董仲舒(前 179—前 104): 西汉哲学家、教育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汉武帝即位,以贤良文学对策,系统地提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政策建议及理论依据。对策毕,遣为江都王相,又调任胶西王相。因两相..

韩非(约前 280—前 233)

韩非(约前 280—前 233): 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国人,出身贵族。与李斯同出荀子门下。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革新,未被采纳,故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以明己志。秦王政慕其名,迫使韩王遣之入秦。后为李斯、姚..

商鞅(约前 390—前 338)

申公

申公: 西汉经师、今文诗学“鲁诗学”开创者。名培,亦称申培公。鲁(今山东曲阜)人。吕后时游学长安,与楚元王子刘郢同师浮丘伯。时传《诗》为三家:“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史记·儒林传》),分别称《鲁诗..

南宫适

南宫适: 孔子弟子。“适”或作“括”,又作“縚”。字子容,亦称南容。春秋末鲁国人。崇道德,不尚兵刑。尝对孔子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称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又..

刘安(前 179—前 122)

刘安(前 179—前 122): 西汉学者。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时袭封淮南王。好文学,喜辞章,招贤纳士,门下宾客达数千人。主持编写《淮南鸿烈》(亦名《淮南子》)。该书以道家为主,兼采儒、墨、申、韩、阴阳五行..